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辅导三年级语文辅导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风筝》教学设计4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风筝》教学设计4

11-15 21:39:17  浏览次数:228次  栏目:三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三年级语文教案大全,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风筝》教学设计4,http://www.qpx6.com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对于《我的兄弟》与《风筝》的关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与《我的兄弟》相比,《风筝》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我”自知过失后的懊悔和无法得以赎罪的“悲哀”,主题更加深刻了。

  相关资料

  1.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小兄弟,却对往事毫无记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又使我们想到《狂人日记》,被吃者和吃人者都处于不自觉状态中。当“我”已经意识到了“我”当初行为的虐杀性时,被虐杀者却毫无痛苦,历史之错从何处去改正?因此,《风筝》文末“我”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个人没有求得宽恕的“难过”,而更是对历史中“精神虐杀”事件的无影无踪,不得求证,也就无所谓改过的悲哀。再说远一点,《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写于1919年,六七年过去了,“长者”和“儿童”错位,不自觉地虐杀和被虐杀的事件似乎仍在重演,作者当初的呼号似乎落空了,于是本该飘在故乡春天的风筝,却在北京的冬季“浮动”,错位的悲哀将持续下去

  2.本文具有几个主题线索发展的特征。一个主题线索是“我”对于幼年的弟弟的“精神的虐杀”的自悔的心境,以现代科学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式”的吃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二是回忆中的故乡的温暖的春天和现实生活中的“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的环境的对立,暗示作者对于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的情绪。三是“我”请求弟弟原谅自己的过失,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以至于自己无法忏悔,包含了对于忘却别人错处的美德的一种肯定和赞誉。三种主题线索中,以第一种为核心。

 

上一页  [1] [2]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风筝》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