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说课《摆的研究》评课稿

《摆的研究》评课稿

03-16 18:09:38  浏览次数:552次  栏目:小学科学说课
标签: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 《摆的研究》评课稿,http://www.qpx6.com

  
  在年会上点评《摆的研究》一课
  萧山区江寺小学倪国锋
  今年我们小学科学年会的主题是:“研究教法学法,张扬教学个性”,我想对于教法学法的研究,无外乎这几方面,1、研究教材,走进教材;2、研究方法,关注学法。而我们科学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3、研究材料,培养探究。所以今天我也想从这样三个方面来与大家讨论一下这堂课。
  首先,材料“注重细节”
  你们不知有没有发现,陈老师对材料做了“手脚”,加了一个扣子可以灵活控制摆长,摆长的改变其实在我们以往实验时常常让学生解下来,按照需要的长度再系上……。学生不但控制不好长度,而且不同的系法会影响摆的状态,今天课堂上一枚扣子却把这个难点给攻克了,所以值得推广。
  材料在科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时它的作用甚至超过书本。我们无法想像一堂没有材料的科学课将是怎么样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成为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可以成为科学课的活动。科学课和科学教材的活动,应该是学习主体层面上具有足够的发展意义,教学活动层面上具有足够的效率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样,科学课活动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那么容易让学生直接进行探究的。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怎么样让材料使学生有能力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其实对科学课中材料的探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虽然我们有工具箱,工具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节省了大量的准备材料的时间。它为科学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在课堂中对材料的选择并不能局限于工具箱,更不能迷信工具箱。像今天,课中把原来老教材沉浮实验中的材料利用起来,铁块、木块、塑料块,一个小水桶,放入不同的材料块,重量改变长度不增。改变了以往用挂钩码,无意中会加长摆长,容易产生较大误差做法,是一种创意。
  其次,教材“关注变化”
  妥当地回避了摆幅的问题,不刻意去彰显它。原教材三个因素,时间来不及,难度也大,——修订版教材,二个因素,回避了摆幅。这点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降低了要求,把时间腾出来更好的研究两个因素,更加实在。二、测量摆的快慢,相关因素很多,误差相对容易偏大,减少一个因素,就是减少一个变量,虽然这个变量还是客观存在的,但因为与摆速是不显著相关的,所以回避后更容易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关注点放在两个变量和减小误差上。三、摆幅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着的因素,第一次来回与第二次来回肯定是不一样的。有阻尼。很难想像一个本身在变化着的量,如何作为变量测定。事实上,在高中的物理中,我们所说的规律,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摆幅在小于五度时是成立的。小于五度单摆叫简谐运动,在简谐运动时,(θ<5°),振动周期跟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跟重力加速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的大小没有关系。即在θ<5°的前提下,单摆的振动周期都相同。单摆才具有等时性与周期性,也就是幅度越大,摆的速度越快,这样才能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一样。超过这个度数,规律就不一定了。这样看来原来教材把摆幅作为变量来考虑就不太科学了,但这个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摆

www.qpx6.com

作为前提条件还是需要关注的,这就是小于5度,也就是在5度下摆幅与摆快慢无关,但5度下摆起来就有难度了,不直观。所以教材采用回避的办法是可取的。但作为我们老师心里要有数的,心中要有这个前提,要尽量的接近这个前提,所以陈老师在摆幅不作为变量考虑的这堂课上,注意到了这点,我们看到他在尽量的设置简谐运动这个前提,摆的角度要小些,但并不作为变量去考虑。因此我们小学阶段的其实是很粗糙的,科学概念是需要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逐步的严密起来的。
  其实当我们去思考从原教材到修订版的变化时,为什么要删掉这个,增添那个,就是在一步一步的走进教材。
  最后,活动体现“科学味”
  什么是科学?对科学的本质界定,有不少不同的理解,一致认同的有这样二点:第一,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第二,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
  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本堂课学生所有活动直接指向搜集证据。通过数据的获得,数据的分析,支撑结论的产生。
  逻辑思维: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学生得出这些摆的次数的数据作为证据,去分析,解释,得出结论,是这种意识培养的反映。
  最后的环节,很好。这个教具应用的也很好,效果马上出来。但是老师没有利用好。科学的天地永远在课外,最后的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不但在培养学生课外探索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同样又为下节课的重要探究内容做了铺垫。下节课就是研究摆长调节摆的次数。
  另外,今天这堂课,有一个细节。就是在研究猜想时。学生猜测“摆长会影响摆的快慢”,老师要求他们说出“怎么影响?”这里我觉得老师不但是在让学生把一个不能操作的主体细化到可以操作层面:“摆长长是摆的慢,摆长短时摆的快”,同时也是在渗透改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确定教学,又是在铺垫实验方法,很好。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是我们追求完美的努力体现的过程。
  今天的课也一样,有遗憾之处。本堂课就科学概念来说很简单,也许用不了十五分钟就能弄清楚,但是承载在过程中的是一种数据分析、误差分析能力的培养。今天我们看到,小组展示的数据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13.5、15、16次摆动,于是老师就说“找一个合适的吧!15次。”什么叫“合适的”?数据的差异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这个误差是事实,我们就不能回避,它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心知水平还没有达到“误差是实验条件局限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一层次,所以从“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及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随便“找一个合适的”,是一种说教,并不是一种好方法。过程正确与结果正确至少同样重要。我们传递给学生的是否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否是在强势的结论和当前面对的事实之间应该保持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有两种路都可以走,一种就是给学生一种理念,找合适数据,就是取相对重数,如15、15、14,就取15比较好,然后分析不一样的那次可能的原因;或者找合适数据,也可以平均数等;另一种就是把正堂课上成是分析数据,逐步缩小误差的一个探究过程。以数据分析,误差分析为主线贯穿课堂。如果我们以后再要去上这堂课,不妨换这思路上上。《摆的研究》是在时间单元的一课,前面几课是《用阳观测时间》《用水计时》《做一个水钟》……《调整钟摆》《摆的研究》……。仔细去看整个单元课文布局其实就是计时工具产生、逐步精确的过程。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计量时间的工具

www.qpx6.com

生有一个过程,人们先是使用日晷、水钟等误差很大的工具计时,这也就是本单元前几节课涉及的内容,为了减小误差,人们不断的探索,摆的出现大大的满足了这个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摆出现以后才有了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后来机械表、电子表出现了。所以时间单元本身就隐含着人类在时间计量上,不断追求减小误差经历的线索。所以位于这一单元的《摆的研究》一课,也可以把它放在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一段历程,用不断减小摆的误差作为这一堂课的脉络贯穿。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得出这个结论不是终极目标,而在测量摆时从控制变量——数据分析——误差分析——调整再测。让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减小误差,接近正确值的过程。锻炼他们在科学探究中严谨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其次,老师在语句方面可以直接些,“摆线的长度”就是“摆长”,过程可以简约些,如学生说到“摆线的长度”也就可以直接给出“摆长”,不用硬去套出他们的“摆长”。
  最后,我们还是要尽量淡化教的痕迹,加强学的空间。
  个人理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摆的研究》评课稿

《《摆的研究》评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