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教学资料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03-15 14:49:45  浏览次数:572次  栏目:教学资料
标签:幼儿教学资料,英语教学资料,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http://www.qpx6.com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与道德有关的态度、言论以及一系列的行为举止反映出来的。小学生的品德具体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方面。品德是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有别于偶尔的、暂时性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例如,具有助人为乐品质的学生,在遇到好朋友、一般同学甚至不相识的人有困难或处于困境时,都能真诚相助,而且在学校、在回家路上、在老师在场或不在场等情况下,都以做好事为荣。如果帮助别人只限于特定的对象或特定的场合,说明尚未具备助人为乐的品质,只能说有助人的行为。
  品德不是天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政治思想制约之外,也依赖于个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学校和家庭根据社会道德要求,施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通过学生接受社会性的教育,使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以此支配行为而实现的。
  二、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的理解。它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及行为,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历来为心理学家,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家所重视。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互动研究的认知取向的兴起,家庭内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近十年来,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问题,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其对儿童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家长对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人才观的评价,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重点。例如,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兴趣广泛,他们把家庭教育的重点往往更多地放在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方面。而持品德型人才观的家长重视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他们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教给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上。而这些,都与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换言之,家长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应包括社会的内容。人才,离开了一家的社会土壤,就会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情况。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无一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倾注大量的心血,这固然令人欣喜,但与此同时,部分家庭教育现状与结果却让人忧虑。例如:一些家长不顾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孩子的兴趣需要,违背孩子的意愿,一味偏重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或者某一特殊技能(如音乐、绘画、舞蹈等)的培养、训练;有些在校生的家长现在仍然把学校里的分数看得很重,对孩子求全责备;一些家长过分娇惯溺爱自己的孩子,保护过度;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缺乏恒常性、统一性,家长自己没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孩子也不知所措;一些家长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对孩子实行严厉惩罚;如此等等。
  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了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就实质而言,问题的症结是目前这些家长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归宿。它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活动及效果。家庭教育的任务、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各种教育活动,都是依据一定的家庭教育目的确定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制约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一切家庭教育活动都是实现家庭教育目的的过程。具有明确的家庭教育目的,家庭教育活动才会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家庭教育目的,不但指导着所有家庭教育活动和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使之成为自觉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而且,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活动和整个家庭教育过程的总体效果,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成败。
  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以及教养动机。家长对子女的看法各式各样:有人把子女看成是私有财产,有人强调子女本身的幸福,有人认为子女首先是国家的公民。由于对亲子关系认识的不同,家长的教养动机也不同。第一种人把儿童的成长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其动机往往出于养儿防老、光耀门庭、继承家业、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志愿;第二种人为了儿童的幸福;第三种人把其看成是人生的义务。不同的亲子观会影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且最终以家长教育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心理积淀”,从而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以及家长培养儿童的质量。
  家长的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是密切相关的。家长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指家长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子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的能力的认识。在家长教育观念的四方面中,这两方面占主要地位,直接反映为家长的日常教育行为。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学生品德不良的出现,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
  在客观原因中,首先是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家庭环境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教育态度、教育方法、行为作风等无不在有意或无意地塑造着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对品德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结果,反映出下列情况:1.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离异等,因此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使学生失去正常的家庭教育。2.父母教育不力,缺少正确管教子女的错误行为的原则、方法;家庭成员道德要求不一,使学生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甚至形成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习气。3.家风不正。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有不良的恶习,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长期潜移默化,养成不良品德。
  最后,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外部原因。这些外因之所以能产生消极的作用,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弱点,这些心理弱点会在不良条件影响下转化为不良品德。从学生本身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研究表明,学生的某些不良品德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所造成的。学生常常是“有错不知错”。2.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对不道德行为的憎恨之情。3.道德意志薄弱。他们不能用正确的道德意志战胜不合理的欲望。如有的学生不能抵御各种诱惑因素而出现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等。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必须重视道德意志的培养和磨炼,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
  此外,不良的行为习惯、接受错误的道德观点、精神上的空虚、人际关系紧张及青少年学生所具有的模仿性、幼稚性、依赖性等特点都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以及“孟母三迁”、“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和传说,都说明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陈鹤琴先生在长期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中,发现有的家庭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教育不当,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其主要弊端是:①把教育小孩子的一切任务置之不闻不问。②对孩子过份的溺爱,百依百顺,爱护备至,这是一种没有原则的爱,对小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一种损害。③代替小孩子做事,不但剥夺了小孩子发展肌肉的机会,也摧残了小孩的劳动兴趣。④打骂教育,对孩子开口即骂,动手便打,使孩子发生无谓的惊慌。⑤忽视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⑥不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所以,在家里所教的与幼儿园里所学的常不能相融合,甚至两方面发生冲突。针对这种情况,陈鹤琴先生一再强调:家庭对人的一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提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效果。”[①]他十分强调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孩子在父母那里学谈话,认识周围事物,其性格和行为习惯等。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他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不能替代父母,没有家庭的合作,也决不能教育得十分有效……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的时间长,他们对于儿童的从而也大,往往儿童在学校得到一些好处,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坏处。”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儿童接触社会的开始,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儿童自一出生,就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得到抚爱,这对幼儿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1] [2] [3]  下一页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