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幼教文章优生优育幼儿期幼儿性格心理家有小作女(图)

家有小作女(图)

03-10 18:47:10  浏览次数:342次  栏目:幼儿性格心理
标签:幼儿性格培养,幼儿性格教育, 家有小作女(图),http://www.qpx6.com


  “小作女”之哭声篇
  所有关于描写分娩的情节都有惊人一致的细节:“婴儿呱呱坠地!”可是骁骁出生的时候,没有一点哭声,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生下来,却听不到哭声,不用说有多着急,一个劲地问医生:“她好吗?她没事吧?她为什么不哭?”医生不紧不慢地回答:“你急什么?以后有得哭了!”医生这句话真的灵验,骁骁在此后的日子里就是用她的“哭”征服了家里每个人。
  骁骁的哭不是那种绵绵小雨般凄凄厉厉的,让人怜悯,而是象水烧开了之后的嚣叫,让你不管在做什么都会立刻放下,直奔过去!记得满月不久,有一次给刚洗完澡的骁骁穿衣服,可能动作慢了点,她顿时“嚣叫”起来。因为长辈反复叮咛不要多抱孩子,所以我等待了片刻,不做反应,没想到她越哭越厉害,顷刻间脸涨得绯红绯红的,渐渐发紫,声音变得声嘶力竭,仿佛再等一秒她就要晕厥过去。一向镇定自若的爸爸此时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她抱在怀里,花了很长时间才哄得平息下来。从此以后,只要哭了,大家就会抱她。在那么年幼的时候,可能哭是她需求的唯一表达方式。
  专家解读:
  对于大多数的父母来讲,骁骁妈妈所描述的这一切恐怕都还历历在目。初为父母者应如何带孩子,无论是上了年纪的长辈、有经验的前辈,还是满腹经伦的专家,都会传授我们许多高招。可是面对现实问题,家长们通常是被弄得手足无措,或理论渐渐屈服于现实。我觉得骁骁妈妈的观察是那么的仔细,所做出的种种决策,在那种环境下也是适宜的。有人曾说,如果你想知道成人应该如何观察儿童,那就去看看新生儿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是如何观察他们的孩子的。骁骁妈妈对孩子的观察与分析,显然值得我们学习。
  “小作女”之语言篇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骁骁两岁了,她会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她的需求了,但是有时候还是“作”得让人受不了。
  第一“作”——“不要”
  会说话的骁骁说的最多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不要”,“不要吃饭”、“不要睡觉”、甚至“不要妈妈”……反正是一百一万个干脆的“不要”,凡是她“不要”的是绝对无法勉强的,大人越是不罢休她越是“不要”得起劲,一边哭一边还挥舞着小拳头。在她情绪激动的时候是无法让她妥协的,所以惯用的办法是转移她的注意力,先让她情绪稳定下来,再慢慢解释。在她的语言理解能力还很贫乏的情况下,这往往是一件极其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
  专家解读:
  2岁左右的儿童与周围物质世界打交道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在这些过程中开始形成并发展。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办事(至少是尝试一些事情),而并不想完全按照成人的意愿办事。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 “不要”理解为孩子独立性、自主性发展的具体表现。
  第二“作”——“偏要”
  骁骁偏要的东西如果不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她,那就不要想过太平日子,在一次次的较量之后我们不得不向她妥协。骁骁睡觉偏要和外婆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外婆感冒了,骁骁只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结果,从半夜12点就开始哭着叫“外婆呢,外婆呢……”一直折腾到天亮。
  专家解读:
  2岁的孩子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习惯。习惯具有这样的特点:多次重复,形成习惯;偶尔破坏习惯,会不愉快;多次破坏,习惯会消失(好习惯和坏习惯有差异)。也就是说,年幼时形成一些好习惯、避免一些坏习惯的形成,对儿童以后的成长相当有帮助。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偏要”理解为孩子对业已形成的习惯的坚持。若能将这种坚持、执着迁移到其它的活动之中并善加运用,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作”——“不是这样的”
  骁骁对别人没有摆弄好她的东西或是说了批评她的话是很恼火的,她就会不停地嚷嚷“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问她那到底是怎么样,她又不回答,哭哭闹闹好一阵。有一次等她冷静了我问她:“骁骁,刚才你为什么不开心呢?”她回答:“妈妈说我了!”我这才想起来刚才我无意间跟我妈说过一句:“不要睬她。”但完全不是她理解的意思,也没想到她听进去了,还因此发脾气,真让我哭笑不得!
  对于睡觉的被子,骁骁最最耿耿于怀了,这象一个死穴,不能轻易触及。也不知道哪点不对她的心思,老是“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让人急死!
  专家解读: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揣摩、推测他人的心理,尝试解释他人的行为。比如,他们通常用愿望解释行为(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想……),能识别他人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年幼儿童也是“小小心理学家”。这种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能力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有关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不是这样的”理解为儿童理解他人内心世界能力的发展。
  妈咪疑虑:随着年龄的增长,骁骁的“作”会不会有所改善呢?
  专家解惑:
  可以预言,“不要”“偏要”“不是这样的”这种类型的“作”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它类型的“作”又会出现。比如,她可能会不断地问你问题,一开始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后来逐渐变成“为什么”的问题,通常会问得让人有些受不了、招架不住;她可能会要你给她讲故事,有些故事讲了N遍,还要你讲,而且你想偷工减料(比如少读两行)也不行,她会指出你还有什么没讲,这时你才明白这个故事其实她自己也会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从这一点来说,骁骁妈妈是相当成功的。然而,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了解,了解之后如何做也是一个大问题。对此,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给出的建议也许值得关注: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是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的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本期解读专家——鄢超云
  学前教育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
  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发展与学前教育
  撰文/马纳

,家有小作女(图)
《家有小作女(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