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幼教文章早期教育奥尔夫教学法为什么婴儿要上音乐课

为什么婴儿要上音乐课

03-14 16:56:58  浏览次数:482次  栏目:奥尔夫教学法
标签:奥尔夫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为什么婴儿要上音乐课,http://www.qpx6.com

    前些时候,我和我八十岁的母亲及她的两个朋友一起吃午饭。为讲点有趣的事,我说起我给我的婴儿音乐班定制的大鼓。一位老太太问我教多大的孩子。我还没来得及答话,我母亲抢着说:“婴儿!她教的是婴儿!你能想象吗?真有人把婴儿带到她那儿去上音乐课!你到底能教婴儿什么东西呢?”

    这个问题出自我母亲之口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她教了一辈子音乐。尽管年已八十,她还在当地老年中心指挥唱诗班。可是她的问题提得有道理,值得仔细讨论。

    在当今世界从事音乐教育是很令人兴奋的。近年来科学研究有大量新发现,使我们更了解我们是如何学习的,尤其是,我们是如何学习音乐的。我们不再相信只有少数人才有音乐天赋,大多数人的歌唱只能回荡在浴室里。我们现在知道,所有人生来便具有音乐才能,和智力一样,音乐才能是呈正态分布的。同时我们又知道了,如果没有尽早、尽可能多地培育音乐才能,它就会逐渐枯萎。这就是说,一个人将来能否充分实现她的音乐潜能,既取决于她的内在音乐才能,又取决于她的早期音乐体验的质量。

    我们还知道了,学音乐和学语言的方式差不多。因此,观察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能帮助我们了解早期音乐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Alfred Tomatis博士用光纤照相机发现,五个月的胎儿能听见语音,并对其作出反应。这说明,从胚胎期起,婴儿就开始吸收母语中的节奏和语音。因为大多数孩子是将近一岁时才开口说话,因此孩子要沉浸在母语语音和节奏中长达一年以上,才能开始说话。然后他们又花了好几个月练习单个的词,再连成词组。更长时间以后,他们才开始说整句话。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让孩子“沉浸”在语言里,并没有等到孩子能用完整句子回答我们时才和他们说话。正是因为我们不管孩子能否回应,都继续对他们说话,他们才最终学会了母语。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并没有教会孩子说话,而是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孩子“获得”了语言:

 1.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前几年,孩子的感官经验为他们奠定了牢固的听觉基础;

2.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组织、吸收这些经验;

3.这些感官经验带有情感成分。

在1997年《新闻周刊》脑神经特刊中,芝加哥大学的Janellen Hullocher指出:“与单纯的信息相比,带有情感成分的信息更有力地刺激神经回路。”神经生理学家、教育家Carla Hannaford博士证实了这一观点。她说:“如要学习,必须有感官输入,个人情感联系和运动。…情感解释每种体验,并帮我们从我们的世界观角度来组织每一经验。”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就是,现场的音乐活动为孩子提供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之丰富,远非录制的音乐所能企及。事实上,可能感官和情感体验的极致就是母亲抱着孩子载歌载舞,很难想象有其他活动能超过这种体验。孩子不仅听到母亲的声音,孩子的头倚在母亲胸前,能够感到母亲声音的振动,能嗅到母亲的熟悉气息,同时,他的前庭系统不断接受着与母亲共舞时摇摆蹦跳旋转的刺激。这比婴儿躺在摇篮里听录音强出不知多少倍。

    回到我母亲 “你到底能教婴儿什么东西” 的问题。我会说:我的音乐亲子课的目标不是想教任何东西!我的目标只是引导孩子和父母从事音乐活动,以帮助孩子今后实现他的音乐潜能;让亲子共同沐浴在我们文化中音乐的声音与节奏中;提供一个鼓励亲子之间音乐互动的环境;让父母在与孩子共同从事音乐活动时,能与其他父母交流想法,互相启发;帮助父母了解什么样的运动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传递作为我们文化一部分的歌曲和童谣;帮助孩子积累情感和感官体验,这些体验将构成未来音乐学习的听觉基础。

归根结底,我的音乐课的首要目标是要让父母和孩子都能感受到与他人一起创造音乐的欢乐。与他人一起创造音乐能产生一种非常特殊的感觉,而孩子与父母共同创造音乐所产生的感觉更是奇妙无比。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说服我母亲今年来到我的班上上课呢!


,为什么婴儿要上音乐课
《为什么婴儿要上音乐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