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课堂实录《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

03-16 14:06:05  浏览次数:770次  栏目:小学数学课堂实录
标签:五年级数学课堂实录,二年级数学课堂实录,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http://www.qpx6.com
  师: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都要画三条高,就像刚才要求房屋的高度一样,只要量出特定边上的高就行了。瞧(第1题)你能画出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吗?动手画一画。
  展示时,重点对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作为底的情况讲解。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韩老师把三角形高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不但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而且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接下来的转动三角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对“对应”的理解更加深刻。韩老师的问题设计把数学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课堂,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从生活中的三角形中引出问题
  师:学习到现在,我们对三角形的认识深入了,你在哪儿见到过三角形?(学生举例)
  出示一组图片,如果看到三角形,就用手比划比划。
  师:这些图片美吗?(美)只是欣赏不动脑筋可不行,为什么这些物体的一部分都钟爱于三角形呢?
  生: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动手实验,发现特性
  师:你怎么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呢?
  这名学生马上从抽屉里拿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来说明理由。
  师: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他善于寻找身边的有用资源来解决问题。每人抽屉里都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拿出来,拉一拉。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稳定性)
  3、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动手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再做一个实验:这有三根小棒,谁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一学生围好后,师:请你们记住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想一想,还用这三根小棒,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
  老师请来几位认为“能”的学生到前面演示,若干次尝试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小棒,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觉得用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其它形状的图形了,除非换一根小棒。
  生2:老师,你让我们围三角形,都是用这三根小棒,当然怎么围,也围不成其它形状的三角形了。
  归纳: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板书:三条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不变)
  4、利用特性,解决问题(P86练习十四第2题)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感悟、理解知识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韩老师在本环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的层面,而是通过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拉不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设计独具匠心,实现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五、拓展延伸
  1、埃菲尔铁塔和鼎
  师:有关三角形的特性,在古代时人们就有所研究,瞧这是?(埃菲尔铁塔),有三角形吗?(有)如果从整体上看,也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它经历了百年风雨,依然风采依旧,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这是我国古代的?(鼎),瞧,下面的三个脚不就有一个三角形稳稳地支撑着它庞大的身躯吗?
  师:这些不正是古人对三角形特性的深刻认识吗?
  2、动物和人对三角形特性的利用
  师:其实有关三角形的特性,不仅仅是咱们人类善于利用,有些动物似乎也懂得三角形的好处。瞧,这是袋鼠,它休息的时候坐在自己的尾巴上,它的尾巴被称作它的“第三只脚”,不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面吗?
  同学们,当你还惊讶于动物的几何头脑时,其实咱们身体的一些部分也是这么做的。人的每一只脚在走动中的基本着地点都只有三个。三个就够了,我们已经能够走得又稳又灵活了。
  3、延伸结束新课
  师:同学们,细细想想,以上这些仅仅只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吗?难道这其中就没有蕴含着
  [评析]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惊讶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动物的几何头脑。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特别是老师最后的问题,回味无穷,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总评]
  这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之中,主要得益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在活动中教师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思考,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一、从“教数学”到“做数学”。
  在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的“做数学”。它使孩子始终处于一种具体的操作性探索活动中,极大锻炼了孩子们自己发现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发展其自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堂课,韩老师以“活动”来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首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摸出三角形,这时学生调动对三角形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设计了两次画三角形的环节。第一次放手让学生画三角形,然后暴露学生的错误,并以之为教学的有效资源,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的思考,逐步理解“围成”的意思。第二次画三角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都能正确画出,但正确画出三角形不是教师的主要用意,教师的主要用意是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的活动,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逐渐形成对三角形正确的认识。这种探究性的“活动”,变教师单纯的“教数

www.qpx6.com

”为学生创造性地“做数学”。
  二、从“教师需要”到“学生需要”。
  人总是先有需要,然后才有动机,才有满足自己需求的行为。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诱发学生新的心理需要,才会推动思维快速发展。
  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韩老师先出示一座房屋,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要想知道房子的高怎么办?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房子下面的长方形的长是3米,要想知道房子的高,还必须知道上面三角形的高,这时学生有了学习三角形高的需求,适时的引出了高的概念。
  在教学完高概念后,展示完学生任意画的一条高的作品后,韩老师把一名学生的三角形就这样转动一下,看似简单的一次转动,却是为孩子找到另一条高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看到转动的三角形,就会在脑海中思索:刚才那条高已不是竖直的了,而竖直的方向还可以画出另一条高,这时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三条高自然就浮出水面。
  在教学对应底对应高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你要想向别人介绍这条高,怎么表达别人能明白呢?这时学生需要思考: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是哪条高呢,学习需求有了,那么围绕着这个需求,自然就出来了这是AB边上的高,这是……
  三、从“是这样”到“为何这样”。
  三角形的稳定性从数学角度解释是: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我们平时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位于“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如果单纯用拉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那么就可能出现,如果把四根钢管焊接在一起,不稳定吗,为什么椅子的腿都喜欢做成四边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是不想让椅子稳定吗?我想把四根钢管焊接在一起也是同样的稳定,但这并不代表四边形就有稳定性。这只是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将生活中的“稳定”与三角形稳定性的“稳定”混为一谈。所以韩老师教学时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三条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不变”,先是拉三角形、多边形框架体验稳定性,再借助用三根小棒无论怎么围其形状大小都不变。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上一页  [1] [2]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