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反思落地的触点(刘成伦)

落地的触点(刘成伦)

03-16 00:46:21  浏览次数:637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落地的触点(刘成伦),http://www.qpx6.com

  落地的触点
  刘成伦
  行走在课堂,我一直在探寻着能够真正激发起共同师生感受语言的魅力的热情,自主参与其间,让我们的精神驰骋在智慧的原野,在语言的根部体验到人文的意蕴,走出考试而又能真正的超越考试,课堂之上流淌着自由的思想,张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的安静,睿智的沉思,激越的交流,真情的碰撞能够成为课堂的关键所在。当然,要走向这样的境界,需要寻找到的是落地的触点。的确,这落地的触点意味着教师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意味着学生拥有了真正可以挺起心灵的精神气质,能沿着语言文字的底座拓展出人文、历史等厚实的文化触角,从而点燃对语文内在的吁求,并怀着一份神圣的期待在用心灵观望着无形的路,流溢着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
  寻到“落地的触点”需要品味语言,触摸心灵,一字字、一句句反复咀嚼,深入品味。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的确,品位涵咏的功夫固然重要,但不可能篇篇字字细品,否则既陷于琐碎,也难以把握整体,而只有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进行思想感情的寻觅,才能对习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寻到“落地的触点”需要情感换位,拨动心弦。通过换位能使师生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在情感的共鸣中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出思考的快慰。
  寻到“落脚的触点”需要激发想像,开拓意境。充分调动想象力的参与,根据经验积累,就可以丰富、扩展形象层次,让声、光、色、态在脑海中呈现,真实的情感元素就会源源不断的注入心田,视生活体验为一种追求,既而投入生活以浓浓的情感,在多读多思中,闪耀思想的光辉,涌动真挚的情感,从而充满生命的质感,获得内在的丰满。
  反观我的探寻之路,形式上的改造明显多于内在的建构,学生的读书欲望、知识拓展、深入品悟并没有在不断改变的形式中得到了有质地的构建,从而导致课堂效率提升缓慢。尽管多数学生在参与中自主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唤醒,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热情被压抑在原始状态。一堂课下来,书上没有自己思考的痕迹,留下的是并无思考意味的“抄袭”。如果说一堂课无法调动起大多数学生内在的心理吁求,情不自禁参与对话、朗诵,那么,这堂课本身就失却了存在的价值。还记得五年前,我走下课堂,有那么多学生还拿着书问这问那,这足以证明课堂在这些学生的心间有了神圣的期待感。五年过去了,我很少再遭遇这样的场景,学生基本上是在某种预定的思维轨迹中完成这他们并不情愿的“任务”甚至是负担。为此,早在两年前,我就在探寻着“落地的触点”。然而,几百个日子悄然而逝,我却还没有悟出落地的道来。庆幸的是我从没有选择放弃,正如敲打着这些文字,我很明白自己需要在整理中生成出新的尝试……
  归结着模式中的教学,我以为可以继续坚持的“特色”至少应该有如下几点:
  1、黑板文化,感悟发送
  2、词语教学,调动参与
  3、小组感悟,提出问题
  4、主题引领,整体感悟
  建基于这几个“特色”如何改进优化,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根部体验、想像、拓展则是我最需探寻尝试主题板块。而这个板块的核心就是感悟、思考、想像、拓展,而着核心都必须在具体的语义环境中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落地的触点存在……
  第一课时:(需要从固定中灵动起来)
  一、放送感悟,揭示课题
  1、智慧感悟放送(课题—五字——感悟)
  2、揭示课题(以小组、小队为单位,课堂更具有活化的灵性:读——说——思

www.qpx6.com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后交流)
  2、感受最深——畅谈感悟——留下思考(四个小组)
  3、学习字词(自由—抽读—喜欢(简单原因—适时运用)
  三、再读课文:
  1、逐段读文:读—说(理解词语—关键词语—解读感悟—段落大意—留下思考)
  2、整体关照,评价选择
  第二课时
  一、放送感悟,点悟全文
  1、放送感悟
  2、朗读原点—解读—留下思考(以小队为单位,领读全班读)
  二、再读课文,引领提升
  1、自读课文,圈画批注(在已有感悟上去发现提升)
  2、集体交流,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找准训练点、词语表达、空白想像、再次朗读品悟)三、归结拓展,适度深化
  1、归结整理
  2、适度深化(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悟水平,或朗读或练笔,加深感悟水平想像空间)
  写到这里,我不禁思考如何让课堂充满内在的灵动?是呀40分钟的课堂,是师生敞开心扉自由交往热情碰撞的场所,意味着课堂需要温度,需要深度,需要广度,才能彰显教学的力度,从而实现为师生的成长发展打下幸福的底色。要让课堂充满内在的灵动,最需要教师丰厚的学识底蕴,丰厚的人文素养,高屋建瓴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师生的对话才有交往中的愉悦与快慰,从而共同分享生命存在历程。
  ,落地的触点(刘成伦)

《落地的触点(刘成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