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方案措施xx区创建“义务教育示范县”汇报材料

xx区创建“义务教育示范县”汇报材料

03-14 23:13:40  浏览次数:356次  栏目:方案措施
标签:教学团队建设方案,教学方案怎么写, xx区创建“义务教育示范县”汇报材料,http://www.qpx6.com
  4.加强学校建设和队伍建设,实施“三名工程”
  为了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区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创建有丰厚文化底蕴,先进办学理念,鲜明办学特色,显著办学效益的“涪城名校”。近年来我们结合素质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争创“校风示范校”和各类“特色学校”的活动。现在全区已有:校风示范学校省级7所,市级22所;特色学校省级2所,市级4所;科技示范学校省级2所,市级5所;园林式学校3所。这些学校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同时我区积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到2005年,我区共有国优教师4人,省优教师6人,市优教师63人,享受政府津贴的区优秀拨尖人才7人,终身学带教师8人,学科带头教师179人,骨干教师388人,中小学特级教师15人。同时开展了特级、学带教师与一般教师学、帮、带活动,使我区教师的总体水平和素质有较大提高。我区在配合省、市评选各级各类先进的同时,在全区开展了每四年一届的“涪城区学科带头教师、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已至第四届),自2005年起,区委、区政府又出台《关于开展评选“优秀骨干教师”工作的通知》(绵涪府发〔2004〕83号),开展“涪城区优秀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并做出了《关于授予罗亨泉等127名同志“涪城区优秀骨干教师”称号的决定》(绵涪府办发〔2005〕16号),对第一批127名骨干教师每月发放200元的教育科研津贴。
  我区把培养名校长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全面推行校长聘用制和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公推公选(已公推直选校长1人)。逐步培养出了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思想独特、治校方法创新的名校长。全区现有省优秀校长1人,市优秀校长24人,区优秀校长33人。
  5.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
  我区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于1998年建立区教育信息中心,2005年全区所有学校通过VPN方式接入区教育城域网,学校目前共建完整校园网10处,学校局机关实现办公局域网。全区有网络教室78间,拥有计算机3875台,师生机比达18:1,2000年以前配置计算机无盘、CPU为PII以下全区共有11套330台。2004年国家远程教育配置P4无盘机600台。计算机房配套设施按标准配齐。全区IP卫星接收系统33套(主要在农村)。2004年全区所有学校开齐了信息术课全区共有计算机专业教师83人。全区共建有多媒体教室53间,基本校校能开展CAI辅助教学。全区共63套机房能够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整合,占机房总数的80%。
  在“十一五”期间,我区还将建备课系统1000台,新建网络室35套,计算机1750台,新建校园网50所,卫星接收系统共25处。“十一五”期间共投入信息建设经费1200万元。
  6.特殊群体子女就学保障工程
  区政府站在创建和谐社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千方百计落实特殊群体子女就学保障工程。
  一是认真做好“两免一补”。2004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资助特困家庭子女入学机制的实施意见》(绵涪府办发〔2004〕29号)、《关于开展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的通知》(绵涪府办发〔2004〕37号)等文件,积极安排专项补助和专款,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及时将所需资金调度到位,确保了我区贫困学生的入学。全区仅2005年就为1232人次的贫困住校生给予了住校生活补助21.18万元,为5902人次的中央免费教科书享受者给予了书费补差18.18万元,为1146人次的城市低保家庭贫困学生专项补助书费、杂费12.23万元。资助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贫困学生25477人次,发放资助金和减免各项费用总计240.06万元。
  二是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工作。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区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绵涪府办发〔2005〕56号)。社区积极协助,监查农民工送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学校在学生管理、和评优晋级等方面与涪城籍学生同等对待,并坚持把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和校长的年度工作考核。2005年,我区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为4319人。
  三是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入学和管理。全区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校内教育、管理和校外协调教育工作,做好对“留守儿童”的情况登记,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学校定期召开会议,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助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关爱。乡镇党委政府、村社、社区也积极配合,切实维护了贫困家庭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得到了社会好评和称赞。现我区中小学中“留守学生”人数为3979人。
  (二)“五大举措”
  1.抓好学校规范化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美整洁、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为构建优美整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我局制定了《涪城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考核检查细则》,就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个学校都有健康文雅、适合学校特点的校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校训书写规范、设置醒目。校内有黑板报,教室内建立了班报栏,板报内容经常更新,确保新颖健康。所有中学及有条件的小学都设置了阅报栏、书画栏、制作展示栏等。同时重视学校办公室和教室等其他校舍的环境建设,做到整洁、美观。
  二是加强学校食堂达标化建设,实行等级评定制度。全区各学校在2003年前完善了各类管理制度并上墙公示,建立了统一的操作流程,2004年前全部通过了市、区卫生执法监督所的等级评定、牌证颁发工作。2005年完成了全区各学校食堂达标化建设。同时学校门卫建立了对进入学校食堂、小卖部的食品及原料进行登记核实制度,把好了食品卫生第一关。
  三高度重视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根据省、市综治委的要求,专门设立了涪城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落实了职责和任务,为确保各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2005年7月,先后颁发了《关于建立我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绵涪综委〔2005〕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绵涪综委〔2005〕14号)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2006年9月中旬开始,区公安分局、区教文体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警校共建、校地共建,打造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工作的意见》和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了“警校共建、校地共建,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工作。2005年至今,由涪城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牵头,公安、交通、文化、工商、卫生、广电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对存在问题较多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10余次集中整治,使校园周边环境秩序有了明显的改善。
  2.城乡教师“校对校”定期交流,校际间“手拉手”帮扶
  一是组织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服务工作。定期选派优秀毕业生和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并逐步推行教师流动制。通过师资轮换调整,保证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二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我们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并通过下农村听课、专家会诊、面授指导、专题讲座、教学示范等形式开展“名师带徒”工程,实现先进理念、优秀资源、有效成果共享。
  3.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办出涪城特色的特殊教育
  我区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通知》(绵涪府办发〔2004〕40号),全面落实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两免一补”政策,对在特教校住读的残疾学生,除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书本费外,还给每生每月80元的生活补助。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予以减免杂费和书本费。从1998年起,区财政每月给特教教师津贴在国家规定的15%基础上增加35%,达到50%,并不断加大对特教校的投入力度,除学校已有价值100万余元的综合教学楼及价值50万元的现有可用设备等校产外,近年来,又投入4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功能房和厕所。
  我区以特教校为主阵地,并逐步向普通学校随班就的学生延伸,凸现了我区特殊教育的“三大特色”:艺体特色、科研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xx区创建“义务教育示范县”汇报材料
《xx区创建“义务教育示范县”汇报材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