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课堂实录“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03-16 14:02:51  浏览次数:182次  栏目:小学数学课堂实录
标签:五年级数学课堂实录,二年级数学课堂实录, “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http://www.qpx6.com
  
  最近逸夫小学数学教研组围绕一项课例开展了几次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在逐渐转变,教学行为在逐步改善;同时,我们也感到还有不少地方需深入反思。
  课例研究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上海“一期教材”三年级第一册内容),执教者是一位有17年教龄的女教师(姓沈)。教研活动聚焦于对三堂课的学生交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认为“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认为“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不同观念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在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已成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让我们来看看沈老师在课例研究中观念更新及行为跟进的过程。
  ▲“谁再来说一遍”——教师独立备课下的课堂交流片段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秋游你花了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学生回答:47,37。)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讨论。沈老师自己也不满意: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其他教师直言,沈老师教得还是扎实的,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并普遍感到教学实践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研究人员向大家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在教授计算规则后,一般就让学生反复地进行形式操练,有的还规定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自动化的程度。这种只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对培育和发展思维有多大价值值得反思。因此,以往“例题教学——归纳方法——模仿操练”的教学模式确实需要改一改了。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往往是多样的。所以,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也就是说,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呢?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些教师还建议,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总结。沈老师表示愿意尝试,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大家的建议,结合自身反省,对原设计的教案进行了修正,准备第二轮上课。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改进后的课堂交流片段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请每个小朋友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想的。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在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意见吗?”“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
  对于这堂课,教研组老师感到很兴奋,反馈会议一开始,就有教师说,沈老师让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又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也有教师提出质疑:学生交流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但是是不是小朋友之间互也都听懂了呢?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课后的学生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出乎意料,负责访谈的教师说:通过了解得知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自己的口方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72-28=”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有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问题已经不可回避,困惑、疑问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
  通过仔细的录像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我们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这是造成本堂课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最后老师们觉得很有必要再次作出改进,沈老师也乐意再上第三轮研究课。大家达成共识的改进意见是: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比较异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
  ▲“听懂他的意思了?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再次改进后的课堂交流片段
  第三轮的课沈老师能让学生放手探究,充分交流,而且能不断适时介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分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到掌握多种口算方法的目的。
  下面是全班交流反馈时的教过程(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生7:刚才××春游是花了19元,减20元是多减了1元,所以减了20元以后还要还他1元。
  师:说得真有道理!还有小朋友说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8:我是把19分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得数是57。
  师:为什么要把19拆成16和3而不是其他的两个数呢?
  生8:我看被减数是76,76减16算起来很方便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
  生9:我的办法与他(指前一个)的差不多的。我是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差是57。

[1] [2]  下一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