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数学说课评课《圆的认识》说课稿

《圆的认识》说课稿

03-16 14:24:02  浏览次数:555次  栏目:数学说课评课
标签: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圆的认识》说课稿,http://www.qpx6.com
  
  《圆的认识》说课稿
  欧阳艳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问题,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五、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引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是新知引入的过程,我首先出示课件一:
  并提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图形,它们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待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出示课件二:(圆)。并指着圆问:“这是什么图形,它又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圆”本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我这样设问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初步感知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可能有学生回答:“圆不是由线段围成的。”学生的这种回答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它是由什么线围成的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显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如下小结:“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有五个知识点,即:圆心、圆的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和圆的画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些重点和解决这些难点,我将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具体做法是;
  1、圆心的认识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的折一折,多折几次。先独立,再小组讨论。折的过程中我不要求学生对折,以免困扰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怎么折就怎么折,我只提出一个要求:把折痕用笔画出来。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发言交流。此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这个组是怎么折的?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折法中可能有对折与非对折两种情况,通过全班的交流讨论就会发现,只有对折的结果才会有共同的特点:折线交于一点。此时我再出示课件三(折线交于一点的动态圆)加以演示印证,以加深印象。待学生形成共识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给这个点取个名?(学生说圆中心,中心点,圆心等都可以)。只要学生表达清楚意思就应该加以鼓励,学生取什么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并由此引出“圆心”的概念以及表示法。
  2、直径和半径的认识
  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的概念之后,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你们在观察圆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也许不会很快能找到,但我不想一开始就给学生某些暗示。因为只有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的,动手做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如果学生仍然发现不了,我则引导学生量一量刚才的折痕。于是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过圆心的折痕最长,由此引出“直径”,并问:圆的直径有多少条呢?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先认识半径,或先认识直径都可以。接下来学生还会发现:圆心将直径分成两半,由此认识“半径”。并且进一步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于是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课件四)加以修正补充。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得出上述结论,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对刚才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时,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在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后,我安排了书本88页第三题和第五题进行练习。
  3、圆的画法
  圆的画法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之一,我的教学设想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个圆,用圆规画,用圆形实物画都可以。让学生画一个圆其实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明白“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则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自由画圆后我又让学生用圆规画三个圆:(1)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大一点的圆。(2)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小一点的圆。(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接着我提出第四个问题:刚才我们画的圆大小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画圆时,圆规固定不动的脚尖其实就是什么?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与画成的圆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运用评价的语言鼓励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对于圆的画法我不打算让学生刻意去总结和死记画圆的几个步骤,只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后,让其渗透在练习之中。
  (三)巩固提高,灵活运用。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为此,我安排了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练习是巩固练习(出示课件五)
  1.指出下面各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判断题。
  ①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②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③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
  ④两个圆的半径一定相等。……………………………………………()
  3.填写下表
  r(分米) 2  1.6 
  d(分米)  5  0.7
  4.按要求画圆。
  ①半径是2厘米的圆②直径是3.4厘米的圆
  5.有一块圆形木板,木工师付要在其正中心钻一个孔,怎么确定孔的位置?
  该组练习运用多媒体主要是为了加强练习的密度,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二组练习可通过一些拔高练习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出示课件六)
  1、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可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画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2、李师傅要在一张长方形铁皮上剪下圆,圆的半径是5厘米,圆心离长方形铁皮的长为3厘米,宽为4厘米,你能帮李师傅先确定圆的位置并剪下这个圆吗吗?
  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圆的认识》说课稿
《《圆的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