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数学说课评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

11-03 03:34:56  浏览次数:736次  栏目:数学说课评课
标签: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http://www.qpx6.com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八册第23页的内容。以下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环节;五、说教学板书。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但并不是任意3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材编排的特点
  教材没有把知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规律。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不够严密,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促进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小组摆三角形的过程,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促进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意识和情感。
  整个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点,其中目标1是重点中的难点。
  四、教学环节:
  我曾经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过两次不同的尝试,在两次的对比与反思中,对该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这次说课,把我的一些想法和各位做一下交流。
  (一)第一环节:两次不同的引入
  第一次引入:从纯数学的角度出发。上课一开始,我提问学生:什么叫三角形?(板书:三角形)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定义再现三角形的表象,接着我利用学生思维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出: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学生看来,三角形不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吗?用三根小棒当然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同学们非常自信的做出了错误的回答,我并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动手摆三角形的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和探索。
  第二次引入:我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创设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从学校到少年宫一共有几条路,走哪一条路最近,为什么?”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因生活的需要而展开。
  对比反思:第一次引入我主要抓住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可以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我想,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考虑到之前的设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但这种参与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因此,第二次引入,我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选择教材中呈现生活情境的引入方式,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从学校到少年宫走哪一条路最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两种设计,在纯数学与生活原型之间,在兴趣与生活需要之间,我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二)第二环节,两次不同的建模
  第一次建模:事先提供几组不同数据的小棒,组织学生用每一组小棒摆三角形。操作中学生感受到“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在这双重矛盾的强烈冲击下,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我要探究这个数学问题,从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第二次建模:为每个小组提供4根不同规格的小棒(分别是:4cm、5cm、6cm、10cm),让学生从中任选3根摆三角形。并提出“你能摆成三角形吗?如果能,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从中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样的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操作、探索和发现。
  对比反思:第一次建模,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完全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应该说这样教学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学生按照教师的预案一板一演的走下去。试问,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究竟能真正收获多少呢?
  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我尝试了刚才提到的第二次建模。学生在小组的操作与探索中发现:三根小棒通过不同的组合,在出现的四种情况中,有两种情况能摆成三角形,有两种情况不能摆成三角形,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识,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板书:的三边关系)。接着,我提问:为什么这样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摆成三角形?学生经历摆的过程直观的发现: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只有大于第三根时,才能摆成三角形;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

www.qpx6.com

,都不能摆成三角形,得出了(板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原本以为这样的回答会得到我的肯定,然而,我只是说“是吗?”这两个字使学生敏感的意识到这种表达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不得不深思。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后两种情况中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才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板书: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两次建模,在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与主动探究学习之间,我同样选择了后者。这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既顺着学生思维,又高于学生思维,也使得学生的数学情感得以升华。
  (三)第三环节,练习环节的设计
  以往的练习常被我误解为简单的重复性训练,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知。新课程让我重新认识到,练习不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终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新的思维创造的起点。这部分练习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是巩固性训练。
  1、巩固性训练
  (1)(2)
  以上两题是按从易到难的层次安排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题比较直观形象、简单。第二题的难度比第一题加深,主要是如果只根据“第一、二条线段的长度和比第三条大,”作出的判断是不一定正确的,还要考虑其它情况才能下结论。2、应用拓展练习
  从5根长分别是:3cm、4cm、8cm、9cm、10cm的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可以摆成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这不是先前探究活动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新的创造。在摆一摆的操作中,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本质,同时体验着在摆的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也感受着摆成的各种三角形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3、课外延伸练习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展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生活的原型中我再度创设了从深湾小学生物园南面路口进去参观植物的生活情境,并提出“在参观菌类植物的过程中我们捡到一些树叶,要把它扔到垃圾筒,你建议大家怎样走?”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攀爬围墙直走最近但很危险和走卵石道、水泥道虽远却很安全的激烈讨论中体会着安全的重要意义,也感受着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五、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节课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先由三角形的概念引入,接着在小组的操作中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通过探讨,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化。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才促使我们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我想,我的说课还存在很多不足,请在座的专家、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