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渗透德育的策略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渗透德育的策略

03-15 20:16:56  浏览次数:195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标签:教师随笔,小学教师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渗透德育的策略,http://www.qpx6.com

  
  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语文课中必须渗透德育。
  一、形象感染:激发学生的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法创设情景,把作品的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深入挖掘教材中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情感因素,找准作品人物与学生实际认知的契合点,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并结合抗震救灾的相关典型事例,能在学生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另外,通过表情朗读背诵、生动讲述描绘和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展示出来,既能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情理结合:让学生动心动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景,对学生动之以情,让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学习课文。单纯的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使德育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
  如教经典散文《背影》时,让学生依据该文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通过课堂情景设置,让学生感受父子间的相怜相爱,还可结合抗震救灾中表现出骨肉亲情、手足之爱的典型事例,去培养孩子们的亲情观念。
  同时,语文课中的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在理性上有较深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不仅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信念和理想。
  三、自我教育: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完善
  寓德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首先是自我积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德育也需要循序渐进。教学中,要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反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镜子,让学生照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让量变引起质变,最终积善成德。
  其次是自我倾吐。“言为心声。”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可把教材作为依托外,还要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记下感受。
  最后是自我实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课堂上学不到或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如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母亲节帮妈妈做一件小事情,为灾区人民、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等。

  作者:喻忠义
  单位:四川省安岳县白塔九义校
  来源:教育导报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渗透德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