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同课异构“磨”出精彩课堂

同课异构“磨”出精彩课堂

03-15 20:17:04  浏览次数:549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标签:教师随笔,小学教师教学随笔, 同课异构“磨”出精彩课堂,http://www.qpx6.com
  
  教师自己一定要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思想内容、写作结构以及语言特点,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与学习要求,为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奠定基础,要找准接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联系点。
  20xx年3月,我有幸成为青川县第一批到浙江参加“领雁工程”培训的老师,参加了浙江教育学院“领雁工程”初中语文组骨干培训班学习。在指导老师赵群筠为我们精心安排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从“痛苦、迷茫”到“思考、收获”的成长过程,知道了同样一篇课文原来可以解读得那般深刻,上得如此精彩!
  环节一
  独立构思,形成一次教案
  小组活动的第一天,赵老师把课文《竹影》(人教版七年级下)发到我们的手中,让我们在无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自我解读文本,要求大家在一个半小时内写好第一次教案。
  以前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几乎都是草草看一下文本,就去翻参考书了。习惯了这样备课,突然脱离任何资料独立备课,头脑中一片空白,迷茫中有些不知所措。慢慢静下心来,拿起文本,读一次,没感觉;读两次,还没感觉;三次,四次……在一次次地反复阅读中,我渐渐走进了丰子恺的《竹影》,脑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大的课堂框架。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和小伙伴月夜在院子里纳凉时,在地上画竹画、与父亲议竹画、回到堂前赏竹画的过程。这其实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父亲的引领下,通过一次充满童趣的画竹影活动去体验艺术之美。那么,可不可以把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独特美,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呢?于是,我将课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位于议竹影。
  环节二
  讨论交流,形成二次教案
  独立备课后,接着开始小组讨论交流。一个小时里,老师们各自谈了对《竹影》一文的理解和思考,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备课中的困惑,对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想法及建议……大家各抒己见、敞开心扉。
  听着同伴的发言,我才常常感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很肤浅,自己对丰子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特色了解甚少。文中还有那么多东西自己都没能思考到,更重要是自己仅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解读文本的经验不足这个因素。赵老师对我们的备课做了切实有效地点评,真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我们认真地聆听着,不停地思考着,然后认真改进自己的第一次教案,形成了各自的第二次教案。
  同伴们激动地说,以后备课,即使没有资料,自己也不会感到痛苦迷茫了,因为“同课异构”让我们学到了解读文本的方法,让我们学会了思考。
  环节三
  查找资料,形成三次教案
  从独立构思课堂框架,形成一次教案,到讨论交流与点评,形成二次教案,应该说备课思路已渐渐明晰,我们对丰子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特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阅读困难。但赵老师说我们离真正走进文本还差得很远,有很多相关材料了解得还很不够。
  比如,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可行性策略、教学环节的连续性以及学生认知状态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找准等问题还没有考虑到。接下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开始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输入课题,一大堆的教案、说课稿、课件扑面而来,看来要想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淘宝”的任务是艰巨的。整整一个下午,我们忙着在众多的资料中寻找精华,到了晚上,大家还在思考和改进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后终于形成了第三次教案。
  环节四
  课堂实现,总结反思
  三次备课,教案最终敲定。小组十个人,十份不同的教学设计。十个人的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童真童趣的描写,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的侧重于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解读,而我则侧重于文本语言的品味。
  赵老师选出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四份教案,让我和其他三位老师登台上课,目的是让我们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四个班同上《竹影》。四个老师上出了各自的精彩,上出了自己的特色。课后赵老师和听课教师对四堂课一一进行了点评,再一次让大家“眼睛为之一亮”,好像有一盏指路灯指示我们该如何去教语文,如何去做一个语文老师。
  最后,我们每个人就三次教案的形成及资料浏览中的启发之处,写出反思总结:教师自己一定要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思想内容、写作结构以及语言特点,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与学习要求,为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奠定基础,一定要找准接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联系点。(作者■唐晓兰单位:四川省青川县黄坪小学)
  来源教育导报
  ,同课异构“磨”出精彩课堂
《同课异构“磨”出精彩课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