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苏教版语文早:沿着学生读书的感觉进行设计——苏教版《早》教学设计谈

早:沿着学生读书的感觉进行设计——苏教版《早》教学设计谈

03-15 23:51:42  浏览次数:584次  栏目:苏教版语文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 早:沿着学生读书的感觉进行设计——苏教版《早》教学设计谈,http://www.qpx6.com

  
  教材研读
  《早》是当代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来历的描述,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我认真地一读再读这篇文章,逐渐感受到文章里面蕴涵的美。这也许就是我们说的教师要认真研读,首先让文章感染教师自己的行为表现吧。
  名家散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是有难度的。同轨的几个教师听说我准备上这一节公开课,都不免担心起来。这篇散文的确“散”,不好抓重点,有的老师说,这篇课文我们老师读起来感觉津津有味,让学生感受就太深了;还有的教师不无忧虑地说,这是一篇好课文,但不像其他课文那样,情节吸引人……这些告戒,担忧,也正是我自己所担心的。讲多了,别人会说你课堂上讲得太多了;不讲,有的学生确实不理解。怎么办?树立信心,认真迎接对我的一次挑战。
  重新翻阅了语文课程标准,每次上课,我都会这样去做。在一次次地阅读中,它都能给我启迪,使我坚定信心。这一次,我感到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只按照我的见解去安排教材,应该按照学生学习本文会出现的问题来设计教案,然后再考虑到学生学习本文后需要提升哪些语文素养。带着这样的感受,我开始了教学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早”。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早》这篇课文。这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家吴伯箫先生的一篇游记。
  师:你们知道一些关于吴伯箫先生的内容吗?
  (让学生谈谈了解的资料,说不完的教师补充。)
  师:认真读好课文,你们说需要注意什么?
  生发言,教师补充。(正确、流畅,读懂内容等)。
  【读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以前是老师要求学生努力去做到,今天我让学生谈谈自己认为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然后再让学生去做。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是主动建构读书的方法。】
  二、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教师检查读文。重点段落引导多读几遍。
  注意指导:
  2节中,引导想象的语气该怎么样读?
  3节引导学生联系图画,辨清位置,仔细读。
  【有时我们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定位得过于单纯,其实读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字音、词义的问题,还有内容的感知,情感的融和。】
  三、读了课文,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

www.qpx6.com

如说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特点,新接触到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东西?(花信风、对课等)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遵循学生读书的感觉,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一方面让学生读与思结合,一方面也了解了学情,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下铺垫。】
  五、指导学生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阶段。
  1、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并把发言写在黑板上。
  (三味书屋的摆设、梅花、鲁迅书桌上的“早”的来历……)
  2、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文章的内容与它的题目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答,教师补充(围绕主题等)。
  3、那么,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早”这个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没有现在想也不迟?
  生回答。(学生已有经验:(1)有的是用人物的语言做题目的如《别饿坏了那匹马》;有的是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如《海伦·凯勒》;有的是课文的主要事情做题目如《大江保卫战》。(2)内容是围绕着题目写的。等)
  (提示:以后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
  【这里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质疑,让学生感受到这既是对本课学习的需要,也是读书要学会思考,是读一切书的必需。】
  二、读文品析。
  1、看看这上面的内容,哪些与“早”有关?
  生答。
  ※引导学生认真读“‘早’的来历”一部分。
  学生认真阅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师:谁来说说“早”字的来历。
  师生交流读这一部分时的感受。
  (1)奔走“当铺”和“药铺”,什么样的心情。“当铺”——家庭困难、无奈。“药铺”——心急。
  (2)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信息,进一步品味“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怎么理解?怎么读?
  (引导学生读书要抓住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以后读书要注意什么?)
  【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是走向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走进课文,换位思考,想人所想,从而使学生的心、文中人物的心、作者的心、乃至教师的心,心心相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同时,语文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语感的训练,让学生有“感”而读,是把课文读好的重要方法。】
  ※梅花与“早”。
  师:许多同学注意了梅花的开得最早,为什么还要写梅花的形态呢?
  (引导学生感受梅花与鲁迅的人格的联系。)
  指导学生读出梅花外形的美,精神的美。
  【为什么要写梅花,因为梅花开得早。课文写出了“一侯是梅花”。“为什么还要写梅花的形态呢?”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高质量的对话需要这样有分量的话题。】
  ※为什么还要写前面的这些内容呢?
  师:初读课文的时候我曾经困惑过?你们呢?
  学生发言。(注意捕捉其中的关于联系的语句。)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把做为一个整体来读,接下来我们一起再读课文,看看其中还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学生读书)
  2、难道“散文”真的很“散”吗?
  师: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中这些内容有什么联系?
  (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仔细地读一读。引导发现其中的联系。)
  学生发言(其中的自然段的过度,自然;花与人,摆设与先生的威严等)
  师:虽是散文,但其中处处有联系。(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这是他们的需要。如此,他们才会有成功的快感。告诉,他们也能记住,但自主建构,意义更长远。】
  三、好的作品除了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还应该是给人以启发。比如:精神的享受,智慧的启迪,语言文字本身蕴涵的美感,再读全文,想一想你从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学生发言。
  教学感受
  一、语文课的本身就是读书指导课,换句话说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因此,课始,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这篇课文的题目与内容有什么联系,你想了吗?没有想,现在想一想,尽管此时是肤浅的、模糊的,多是猜测的,但是遇到题目去想一想,这恰是阅读的必

www.qpx6.com

,与其说这是一种告诉,不如说这是一种启迪,一种读书方法的启迪。在后面的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早”的来历,在同学们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的时候,教师注意捕捉住学生发言的有益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句,如“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让学生感受鲁迅此刻的感受,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感受到了鲁迅当时的心里很不平静,他在自己的内心暗下决心,他在桌子上“轻轻地”刻了个“小小的”“早”字,实际上是在他的心里“深深地”刻下了一个“大大的”“早”字。读书只有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读书。当学生的感受由肤浅走向深入,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这时再让学生读这一部分,那口中语言才能自然地出自自己的真情。
  二、沿着学生的学习感觉设计教学的流程,是本课要体现的理念之一。这篇课文有些散,正如一些学生谈到的刚开始读文章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一会儿写“香”,一会儿写三味书屋,一会儿写梅花,一会儿又写“早”字的来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恰是“散文”所具有的特点。前面已经谈到了老师们的种种担忧,怎么办?我最后坚信了一点,不要按照我自己的想当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问学生读书的感觉。大家都感到很“散”,于是我们就先感受其“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很发现,“‘早’的来历”和“梅花”最能与题目挂上钩,于是我们认真地研读这两部分。待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感受到了,再引导发现其他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学生重新完整地读文,这时他们的着眼点在于文章的联系上,是不是真的“散文”就“散”呢?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其中的过度,而且感受到了其中的过度的自然巧妙。文章不但按照参观的顺序,而且还有花和人的联系,三味书屋的摆设与当时老师教学情况的威严的联系。原本感受的“散”,现在变得处处有了联系。有的老师质疑,本节课中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时时早、事事早,要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一下思想教育,你在教学中这一点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会不会是丢掉了一个很好的“人文”教育点呢?说到此,也是我要说明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是需要的,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身受感染的过程,而把他单独拿出来,我的感觉是要么锦上添花,要么画蛇添足。对于本文的教学来说,如果这样,效果可能会是后者。
  ,早:沿着学生读书的感觉进行设计——苏教版《早》教学设计谈

《早:沿着学生读书的感觉进行设计——苏教版《早》教学设计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