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 师
指导和咨询 确立研究主题激疑设疑质疑设计研究方案研讨调整完善实施研究过程进行成果展示督促协调指导总结评价提升 (以课外研究为主) (以课内指导为主) 这类课内外相结合的研究周期性比较长。⒉选择可行的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范围已经走出课堂,深入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每个课题的研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于是,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组织: ⑴研究人员的组织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交流能力,通常采取自愿结合的小组化原则。让3—5个兴趣相近、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使研究中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研究小组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排除适当的自由调整。此外,也可以采取个体独立研究和师生合作研究等多种组织形式。 ⑵研究过程的组织 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研究,并不是一放了之,任其发展。为了使学生的研究持续有效的进行,必须对学生的研究实行全程监控与管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根据研究方案中的实施步骤,定期检查课题组的研究进度,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好阶段性研究任务;也可组织研究小组进行中期成果汇和结题汇报,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⒊建立合理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应有很大的不同;在评价目的上:研究性学习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学生的研究。在评价标准上:应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评价方式上: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的方式,辅之以结果性评价和教师专家的评价。以形成重形成性、重综合性、重差异性、重特色性、重自我性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⒋实施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而是按照研究目的,独立自主的收集、选择、处理信息。所以学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科研”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前或研究中作一些有效的指导,以满足学生研究的需要。确立了以下指导项目: ⑴指导学生选择和捕捉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课堂上学生向教师提出的记忆性问题,而是一种怀疑、一种探索。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的争论中和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价值和可研究性进行判断。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指向问题意识的培养上。 ⑵指导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能从英特网、图书馆和人际交往等多种渠道获得有关信息,从总体上把握获取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级分类和价值判断,例如信息是否有针对性、科学性、先进性。 ⑶指导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例如研究中的文献法、实验观测法、调查研究法,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如小论文、图表、影像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⑷指导学生参与和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但必须要求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要使每位学生都努力为小组的研究工作出点子、作贡献;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也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行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四、成果分析(一)让每个孩子亲历了科学研究学习的体验 ,“构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