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课题报告《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03-14 23:10:52  浏览次数:427次  栏目:课题报告
标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http://www.qpx6.com
  2、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例如: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第十册的《圆的认识》,我们在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原来教材中安排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结合学生画圆时形成的表象,教学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我们认为如果就按照书上的编排直接进行教学,学生在已形成的一定的表象的支撑下,也能记住这些概念,但对概念真能深入的理解吗?于是我们打算从“在圆上”这一概念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半径”、“直径”的本质。于是,我们作了这样的设计:
  1、请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圆?画好的同学把它剪下来(在点子纸上)。
  2、理解“圆上任意一点”。
  谈话:不知道同学们在剪的时候留意了没有,你的一剪刀将纸上很多点分了家,你知道这些小点被你分成了几类吗?(指名分类圆外、圆内、圆上的点,板书)
  启发思考:圆上可以画多少个这样的点呢?
  说明:其实圆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点组成的,圆上任意一点都在圆上。(课件演示)
  3、自学课本,理解概念。
  谈话:其实在圆上、圆内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大家把书翻到P94,自学例2下面的内容,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理解。
  ……
  “在圆上”这一概念虽然在教材上没有出现,但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半径”、“直径”等概念的基础,因此,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在圆上”这个概念有清晰的了解,能有效降低学生理解“半径”、“直径”等概念的坡度,“在圆上”这个概念清晰了,那么半径、直径概念的得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创造性地“用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或纵横无度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1、情境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了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这有别于语文的“看图说话”,这里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
  (2)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操作情境,趋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我们是这样教学的:
  一、生动开场、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赵老师来自哪所学校啊?
  生:东坝中心小学。
  师:今早7:30老师就从东坝坐车出发,经过青山、下坝,最后到达我们桠溪,今天活动结束后老师还要原路返回东坝。你觉得老师回去时会经过哪些地方呢?
  生:我觉得老师回去时会经过下坝和青山。
  师: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回去时的路线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老师会从桠溪出发,先到下坝,再到青山,最后到达东坝。我是根据老师来的路线倒着想的。
  师:你觉得我会先开到青山,再开到下坝,再直接到东坝吗?
  生齐笑:当然不会!
  师揭题:同学们真聪明,其实你们刚才的想法就是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策略,叫做“倒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这种策略。(板书:倒推的策略)
  ……
  在情境导入中我们认为要抓住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1)确立认知停靠点。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对于“倒推“的策略,学生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也时常应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课始谈话“今天活动结束后老师还要原路返回东坝。你觉得老师回去时会经过哪些地方呢?”让学生置身于生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同时,明确感知“倒推”策略。同时,通过引导对“你觉得我会先开到青山,再开到下坝,再直接到东坝吗?”这一生活化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感知“倒推”时各环节间的顺序,为后面“练一练”教学难点的突破埋下伏笔。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2)创设问题出发点。在有意义学习中,如果没有问题情境,便没有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在教学中,教者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倒推”策略,然后提炼出这一策略,揭示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意义所在。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产生需求。
  2、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例如《圆的认识》教学中,多次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课前“认圆”;课中“画圆”、“剪圆”、“折圆”;课后“赏圆”。三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突出对圆的本质认识。
  (2)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一位老师对《确定位置》的教材内容重新作出了如下处理,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
  1、活动感知。
  (1)体验表述: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位置”经验,引出“列”“行”。
  (2)观察表述:认识平面图中第几列第几行。
  (3)操作表述:比比哪些同学的反应快,深入理解“列”、“行”概念。
  2、强化表象。
  (1)明确方法:用列和行叙述位置时,通常先说列,再说行。(课件中出示“第×列第×行)
  (2)交流思考:科代表的位置现在可以怎么说?班长的位置呢?你能找到你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建立符号。
  (1)抽象符号:为了更简明,第几列第几行可以用一组数对表示。教师对应“第几列第几行”范写数对,学生跟着试写。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一组数对由两个数字组成,“列数在前,行数在后,中间逗号,两边括号”。
  (2)深化理解:用一组数对表示班长位置;用数对表示第1列第2行、第4列第2行、第2列第4行;对比(4,2)、(2,4)两数对;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帮老师数对表示为(6,2)位置的同学。
  4、回归实践。
  用数对知识解决小明家铺地砖、国际象棋棋子定位等问题。
  这样,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