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片断及分析

数学教学片断及分析

03-16 15:10:26  浏览次数:586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数学教学片断及分析,http://www.qpx6.com
  
  使学生在“动”中学数学
  ――数学教学片断及分析
  海门市实验小学秦鑫鑫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结合实例,我也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自主探索,生生互动
  片断一:米的认识中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教学。
  (学生已建立了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尺的长度是1米。)
  师:米和厘米之间藏着一个小秘密,你能从米尺上把这个秘密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在米尺上找一找、数一数,讨论出结论。)
  生1:我们小组发现,米尺上的1小格就是1厘米,尺上有这样的100个小格,就是100厘米。1米是100厘米,
  生2:我们小组是5厘米、5厘米地数的,数到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
  生3:我们是10格10格数的,10个十是100,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
  生4:我们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5:我发现每个小组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找到了同一个秘密,那就是1米等于100厘米……
  反思:正如玻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同时老师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本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它与学生形象的思维之间存在着矛盾。给学生一把米尺,置学生于小组之中,让学生去讨论、去寻找、去发现,从而找出1米等于100厘米,也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相信孩子,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他们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二、灵活开放,多角度思考
  片断二:两位数加两位数34+57
  师:请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该怎样算这题,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轻声地交流。
  (学生讨论略)
  生1:我先算30加50得80,再算4加7得11,最后算80加11得91。
  生2:我是这样算的,先算34加50得84,再算84加7的91。
  生3:我先把57看成60,34加60得94,94加3得97。
  生4(马上反对):不对不对,把57看成60以后,就多加了3,应该第二步算94减3的91。
  师(及时地):是吗?
  (生3和其余同学都信服地点点头。)
  师:你纠正得真及时,听得非常认真。同学们都要记住他的提醒:多加了几最后要减去几。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们可以把34看成30,先算30加57得87,87再加4得91。
  师:这也就是:少加了几最后要再加上几。
  ……
  反思: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①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也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数学课上应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因此在交流之前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在生4纠正后,及时表扬他听得认真,使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②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的学习。这道题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所以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但不等于放任自流,老师要及时引导、小结,使算法尽量优化,真正做到《新课标》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
  三、参与建构,形成知识
  片断三: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请你说出几个与相等的分数吗?
  生:=,=
  师:这两组分数真的相等么?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吗?每个同学可以借助与桌上的材料袋(纸条、绳子、圆片)也可以用其它方法。
  (学生操作)
  生1:我是取两张完全一样的纸条,一张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另一张平均分成4份,取2份;然后分别涂上颜色,比阴影部分是一样长,所以=。
  生2:我是把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份和8份,分别去1份和4份,比较后一样长,所以=。
  生3:我是画两条一样长的线段比……
  ……
  师:你能再用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找出这样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
  反思: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感悟联系,发现规律,通过“猜想——证明——得出结论”,为后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结论得出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手指灵动间,使“分数的基本性质”呼之欲出。
  让学生在“动”中学数学,是要把学生的感官都调动起来:动手、动脑、等等。既有小组合作中齐心协力的动,也有同桌间轻声细语的动,还有一个人安静的思考的动。在“动”中发现规律、在“动”中建构知识、在“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动”中使学生能力得以发展。
  ,数学教学片断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