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研究

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研究

06-28 04:16:03  浏览次数:140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研究,http://www.qpx6.com
  
  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研究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那么,优化的新课导入应该是怎样的呢?新课导入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新课导入片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片段1、5的认识(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尹婷婷)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尹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片段2:体积和体积单位(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张汉中)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象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张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吗?”、“可以吗?”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二、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标准〉解读》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片段3:最小公倍数(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金元才)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
  生:报数1、2、3......
  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两次都要站起来吗?
  生:我报的数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要站起来。
  师:说的好。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可以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报12的同学你能说说吗?
  生:我报的数12也是2和3公有的倍数,所以也要两次都站起来。
  师:说的有理。这样的数还有吗?
  生:18、24、30......
  师:像6、12、18等这些数都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可以简称为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想一想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
  生: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的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添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片段4: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贺环)
  师:同学们,自己到商店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买过些什么?
  生:钢笔、铅笔、作业本......
  师:好的,买过的东西真不少,象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商品。那么,你在买商品时,应付多少钱是怎样确定的呢?
  生:看看要买的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就行了。
  生:不行,有时还得乘。
  师:怎么乘?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作业本每本5角,买2本就得用5乘以2,买3本就得用5乘以3,这样才知道应付多少钱。
  师:说得棒极了。看来,我们学过的乘法应用题这下可派上用场了。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片段3从学生生活经验中都有的、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片段4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买东西”这一人人都有亲身体验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新课的导入也应该体现这一思想。

[1] [2]  下一页

,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研究
《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