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

03-15 15:32:21  浏览次数:937次  栏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一年级语文课堂实录,五年级语文课堂实录,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http://www.qpx6.com
  师:对了。当然那速度也是不慢的。虽然比不了走在平板桥上快,但是对这种艰险的情况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怎么样?
  生:够快了。◆
            【第三课时】第二部分

  师:对。所以说“冲”完全可以。你看这词用得好不好?大家这个收获是好的,还有什么收获?
  生:我还能学到这两节的写法,它是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啊,点面结合。讲讲点在哪儿,面在哪儿?
  生:面就是后面:“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这就是“面”。
  师:那“点”呢?
  生:“点”是:“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到后一段完全都是,对吧?他讲得对不对?
  生:对。
  师:也可以叫做“点”上和“面”上分开来写,重点来写点上的。这样安排材料详略分明。重点写突击队那22位英雌,把面上的情况大致一介绍,重点描写冲桥的这些战士们。这个收获也挺好。
  生:我觉得这里的写法也不错:“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这句话是总述句,剩下的是分述句。
  师:到哪儿是分述?分述了几方面?
  生:分述了:团长和政委指挥战斗。
  师:这是一方面。
  生:二连……
  师:二连突击队。这又是一方面,是吧?一开始那是总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写的是整个团的情况。然后分开写团长和政委怎么样,号手怎么样,下面紧跟着写它的重点:突击队怎么样。
  生:这篇文章写得能吸引人。
  师:怎么就吸引人了?
  生:它开始时写22位英雄拿着各种武器“向对岸冲去”时就比较艰难,后来到突击队“冲到桥头”人们就有点放心了,差不多快过去了。可是又写了“敌人忽然放起火来”又来了一个困难,这样更能吸引人。
  师:嗯,对,这样能使文章跌宕起伏。你这个读者的心刚松了一点,作者又给你绷紧了;绷得时间太长,怕你太紧张,气氛又缓和了一些;你刚要放心,那儿又绷紧了,老是吸引着你把它看到底。对,还有什么收获?
  生: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和第八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红四团勇
  敢地夺下了沪定桥,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我觉得这两句前后照应。前一句是总述句,最后一句是总结句。
  师:说得真好,它跟咱们刚才说的“困难”“克服”相似,先总起,然后叙述过程,最后再总结一下。其实咱们平常作文写活动、写竞赛、写劳动等等,这个方法都能用上。比如下次老师出了作文题《一次卫生清扫》。你就可以先总起,总的叙述全班同学的劳动情况;然后分开写这个小胖子怎么样,这个小个子怎么样,这个小伙子怎么样……写几个先进的典型;最后又总地说我们全班在这次劳动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得到了什么成果。这样写起来有头有绪有条有理,叫人看得非常清楚。以后你们可以这样写。还有没有收获了?……大家说的把我要说的都说了。说得非常好。这里边有几个词,咱们再研究研究吧。有一个“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谁起来咬咬文,嚼嚼字?
  生:“钧”是古代的一个计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就是把一千个30斤的重量挂在一根头发丝上,比喻非常危急。
  师:说得很对。但是有一个缺点:完全是照字典上念下来的,但也说明他很用心地看了字典了,以后要活记。比如:那“钧”是什么意思?噢,吊在一根头发上……情况特别危急……这段课文中还有个“奋不顾身”,什么意思?
  生:奋不顾身就是奋勇向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
  师:哪儿表示出生命危险来了。
  生: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
  师:不是。我问你这个词本身,不是让你咬文嚼字吗?是哪个字呀?
  生:奋。
  师:奋?
  生:顾。
  师:顾?
  生:身。
  师:对了。“身”是指个人的身体嘛,代表个人的危险或安全。顾不上个人有多少危险都要奋勇向前,就是这个意思。课文中说敌人怎么逃跑的?
  生:狼狈地逃跑。
  师:谁能讲讲这个“狼狈”是什么意思?
  生:是一种动物,前腿特别短老得爬在狼的背上行动。(笑)
  师:啊!敌人有的前腿长有的后腿长,互相背着就跑了?(大笑)
  生:它是指敌人惨败后的样子?
  师:什么样子?
  生:就是逃跑的样子。
  师:怎么逃跑?
  生:狼狈地逃跑?
  师:什么叫狼狈?(生笑)
  生:狼狈就是敌人仓惶逃走的样子。
  师:怎么叫仓惶?
  生:仓惶就是……(答不上来)
  师:采用具体描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描述一下,我现在概括介绍:敌人狼狈逃跑了。你来具体描述敌人逃跑的样子,这不就解决了吗?
  生:敌人有的带着伤,一瘸一拐地逃跑了;有的串通一起,没精打采地逃跑了。
  师:嗯。想想电影上。
  生: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有的腿折了,有的胳膊断了,有的你扶我搀地走,什么也不顾了,光想逃命了。
  师:对。想想那个样子:歪戴着帽子,丢盔弃甲,枪支也不全了,衣裳也裂开了,那儿破个口子,这儿贴块膏药,就这么跑了。这就是用描述的办法来理解词语。咱们理解词语不是有个结合上下文的方法吗?有时碰到一个词语不好理解,想不起来,你就给它描述。你把这个词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想一想那个情景,你自己就了解了。还有最后那句“决定性的胜利”。刚才有位同学问:“取得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讲?
  生:“决定性”就是十分关键的意思,非常紧要,如果稍微一使劲,就可能失败了。如果稍微一使劲就可能胜利了。
  师:意思讲出来了。好。你再说说。
  生:“决定性”我觉得就是在长征中最重要的。
  师:嗯,这个作用是够重要的。
  生:要是夺到泸定桥就决定了长征的胜败。
  师:意思对了。但是你听你这句话有毛病没有?“如果这个桥夺下来了就能决定长征的胜败。”是决定了胜了,还是决定了败了?(笑)
  生:决定了长征的胜利。
  师:对。这件事如果办成了,那么和它相关的那个更大的事情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件事如果办不成,和它相关的那件更大的事情,也许就有失败的危险。那么这件事情就叫关键的一件事。它要是取得了胜利就是决定性的胜利。泸定桥夺下来了,就决定长征能够继续勇往直前;如果它要夺不下来,还需要费一番周折,这就叫“决定性”的。咱们课文就学到这儿了。下面咱们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谁来总结呀?你们自己。(挂小黑板)谁来读一下?
  生:(读)学习总结。1、你怎么认识本课的结构和重点?2、你今后的作文怎样才能写得又具体又生动?3、学了课文,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4、你还有什么想法和疑问?
  师:需要考虑一下吗?好,想一想。然后咱们一块来总结今天的学习。欢迎成套地说,也鼓励想多少,说多少。
  生⑴:课文按地点的转移写的。先写夺泸定桥前的路上,然后再写夺泸定桥,更重点是写夺泸定桥。
  生⑵: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抓住经过和结果来的,重点是写经过。今后我写作文的时候,我要注意写作文要有详有略,还应当选择运用些动词、形容词。
  生⑶: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文,它有着事情的时间、地点及起因、经过、结果。文章在交代时间、地点、和历史条件的时候,都很简单。写经过的时候,文章写得很详细。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和地点的转移,同时还运用了许多形容词和一些动词,写得非常生动。课文最后还做了必要的交代,使文章前后呼应。
  这些写法在我们以后的作文中都应当运用上。
  生⑷:我觉得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结构来写的。
  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生:它的重点就是写夺泸定桥的那一段。我今后写作文要有详有略,还要点面结合。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和形容词。
  师:刚才同学们偏重于说这一课的结构与重点。大家都说,夺桥的经过,是作为重点写的。什么结构呢?如果现在我让你们分段,能不能分?
  生:(齐)能。
  师:谁还觉得分段有些困难?(学生表示没有问题)都很相信自己没有问题了吗?那我也相信你们。咱们就不去分段了。下去自己去分,然后互相交流一下,看分得对不对。同学们互相解释一下,我估计大家是能分准确的。那么学了课文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呢?
  生⑸:学了课文,我觉得我们应当学习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