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目标系统这一课题的意义
随着新课标实验在全国各省市、各年级逐步展开,教育改革深入课程领域,标志素质教育进入良性可操作阶段。课程改革促进教法学法变革,而学法教法的变革也必然涉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改革。
评价改革是一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改革理念没有被深刻领会之前,施行某些具体做法可能会出现表面化和潮流化的现象。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解决评价问题就不能落到实处。而目标系统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迫切需要对评价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并不断完善。
我们感到目标系统的建立是难度很大的、但又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尽管我们水平和能力有限,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做些探索与实践。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不断学习和搜集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和学生评价的研究材料。如美国梅里尔.哈明编著的《创新教育课程设计》、江苏教育学院肖柏荣《对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天津市中小学中学数学学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试行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科院王文忠的《学生的目标系统》等。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的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刻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定评价目标,选择相关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任务。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真实、全面、正确的评价,否则就会削弱评价信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本课题采取“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的多次反复螺旋式逐步充实、提高,最终形成目标系统的框架。
2、运用多方位立体评价方法
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果、评价的反馈等。运用过程性、多方位、立体的评价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改变将一张试卷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还可以通过访谈评价、问卷评价、应用调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
例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能够很好地突出评价的过程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
3、保证评价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学生评价的资料,包含学生的作业、创新方面的小测验、问卷调查表、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活动过程记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以及对上述内容的评价,如分数、等级、评语及改进意见。
评价任务必须与评价目标高度一致,学生通过评价任务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且要对评价过程进行高质量的管理,才能保证所获得的评价资料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对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合作能力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而是将学生的汇报或调查表的内容作为评价资料,就有可能出现不准确的问题。同时学生评价资料还表明了学生在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对于教学和学习改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比较而言,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系统的分数或等级更重要。
三、本课题的实验过程
首先在学习创新理论和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评价的框架,然后进行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实践了“实验发现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崔向阳老师主讲初中几何第七章《§7.5圆周角》,其中圆周角定理的引出及证明是本节的难点。教师采用“讨论法”进行如下处理:通过学生动手画圆周角和圆心的位置得到三种情况,即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
教师设计了讨论题:⑴[问题1]在第一个图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由什么关系?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待全班同学讨论完毕后,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说出结论和理由,即使说错了或表达不准,教师都对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扬。再由本组其他组员或另外几组同学加以补充、更正、得出正确结论。⑵[问题2]对于第二个图形是否也能得出此结论?教师观察学生讨论情况,进而启发:“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怎样将两图联系起来?”一语惊醒梦中人,有的学生茅塞顿开,纷纷议论起来,气氛异常热烈,终于找到解题途径:作直径,将第二个图形转化为第一个图形,运用求和得以证明结论。⑶依次类推,由师生共同探讨第三个图形,运用求差的方法得出结论,从而得出圆周角定理,完成分类证明。
讨论法不仅突破圆周角证明的难度,也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2、引导学生尝试“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总觉得没有给学生自由宽广的空间供学生发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向转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
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究、合作”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从中扮演了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双闸中学赵树珍老师主讲的《探究性活动:a=bc的数量关系》。教科书增加探究性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节区研究课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试验、归纳、讨论等活动提出问题、发现规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合作、充分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探索能力。
初三年级进入总复习时,崔向阳老师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了一节研究课《成比例线段问题的研究》。课前:学生自愿结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确立了本组的研究目标。然后分头搜集材料,汇总到一起,开始处理信息,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商量了一个合作的方式。有同学写胶片,有同学制作复合片,有同学训练语言准备上台交流……。课上开始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组长将本组分工合作情况做介绍,对每位同学的研究进行了评价。由另一名组员开始展示:“大家好!我组今天带给大家的是如何通过添加平行线来解决成比例线段问题,请大家一同看投影片。”屏幕上出现了一道例题
已知:△ABC中,D是BC的中点,E是AC延长线上一点,
连结ED并延长交AB于F,
求证:
她开始分析:“此题只有一个条件,要证的比例式中线段AE、CE共线,AF、BF共线,而且CE是AF、BF、AE的第四比例项。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考虑过某点添加平行线,构造基本图形,通过过度比完成证明”。她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了“添加平行线”几个字,随后邀请同组其他同学分别讲述了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及相应的证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完成了同一任务,形成荣辱与共的意识。
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如果说新授课还有教材可循,那么复习课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难度远远大于新授课。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学生另眼相看,为他们自豪!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展示他们的风采。
课题研究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