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课题研究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03-14 23:04:24  浏览次数:239次  栏目:课题研究
标签: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研究,http://www.qpx6.com
  
  一、研究背景
  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所必备的基础劳动技术素养,初步掌握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劳动技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1)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导学生生活、生产的技术教育。而创新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2)劳动技术教育中技术思维占主导地位。技术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创造力的开发方面占有重要地位。(3)劳动技术教育能为创造性思维的物化奠定技能基础。(4)劳动技术教育中重点培养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协作意识、冒险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一个人创造力开发的必要前提。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因为劳动技术教育课十分重视实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开发思维能力。
  二、研究设计
  1、理论解释
  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不但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的创新,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品质和创新技能。要从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把创新贯穿于劳动技术教育全过程,渗透在劳动技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践活动课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亲自参加各种劳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等)及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有关劳动的基本知识,形成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有关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从而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因此,实践性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动手、不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决不是真正的劳动技术教育。
  2、指导思想
  劳动技术教育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载体。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决策,为创建二十一世纪高质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特别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3、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学生主体性原则
  (3)结合性原则
  4、相关内容
  在小学阶段,劳技课应该是一门活动课。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基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表现。心理是愉悦的,态度是积极的,效果非常明显。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因材施教,进行特色教育,使学生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增长技能。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教劳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劳动技术学科具有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主要功能,同时也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陶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马克思认为教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也都认为教劳结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体的说,教劳结合的育人功能包括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巩固,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促进学生体魄的健全,促进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五方面的功能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而作为教劳结合基本形式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参加任何一种劳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只要组织得恰当,就一定能起到“树德、增智、健体、溢美、促创新”的功能。它的这种整合功能是任何一项其他教育活动如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所不能替代的。
  5、研究分工和步骤
  各劳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倡导小组研究:
  小组研究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它兼有教学两方面的作用,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通过学生参加小组活动,学习有关知识,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小组研究也是社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结论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凡是须通过协商来解决。
  (2)合作意识培养:
  合作意识要渗透在课堂当中,通过各劳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产生合作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完成一次较好的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合作前、合作时、合作后进行必要的指导。合作前,教师教给必要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合作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各种能力;合作后,教师要及时小结,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组织课外学习辅导。
  (1)思维训练。通过活动,收集有关信息、经验,集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2)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讲述著名科学家的生活与研究的事例,引导学生共鸣,让学生从小撒下爱科学的种子。
  (1)每学年末举办劳技竞赛、科技节,进行劳技作品展评,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通过作品展评,交流创造经验,激励学生进行技能创造的进取性。
  (2)每一学年表彰在劳动技术创新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分子,以培养更多的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研究方法
  (1)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氛围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氛围好像气候,创新教育好比种子,学生的心田是土壤,必须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创造教育才能在学生中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①学校领导重视,关心劳动技术创造教育,学校建立起保障劳动技术创造教育认真实施的评价、考核、奖励制度。
  ②配备良好的师资,必须的教学设备、场地和材料。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师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样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可以把静态的演示变为动态的演示,有利于分解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操作技能,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对学生来说,创造思维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产生的新意识、新思想和新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提出的,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都可称得上创造。
  (4)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劳动技术的创造教育,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外,还应课外组织学生参观现代科技成就,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知识的信息量,为学生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创造各种条件。
  (5)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操作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物质成果的转换枢纽。劳动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会技能;第二阶段:会学技能;第三阶段:技能创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第三阶段。
  7、研究时间
  2002年——2004年
  三、研究费用
  每学期2000元左右
  四、预计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研究,培养更多有创造才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同时,使学生具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