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课堂实录《吹瓶中的气球》教学设计

《吹瓶中的气球》教学设计

03-16 18:12:56  浏览次数:898次  栏目: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吹瓶中的气球》教学设计,http://www.qpx6.com
  
  <吹瓶中的气球>
  这是一节自编教学内容。教学由玩气球、吹瓶中的气球、猜测瓶中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设计实验探究原因、解释有孔瓶中气球吹的起来的原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组成。
  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探究、获取结论”的探究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借助探究“吹瓶中气球”这一活动,使学生获取“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三年级学生,四人一组,材料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个小组有4个瓶子,4个气球。
  2、每组有一个瓶子的底上有一个小孔,有孔的瓶子有高的,有矮的;有壁硬的,有壁软的;有粗的,有细的。
  3、每组4个瓶子大小、颜色、软硬各不相同。
  三、教学实施: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玩过气球吗?你会怎样玩?上台试一试好吗?
  大家想不想玩?现在都玩一玩。注意检查你的气球是否漏气。
  学生自由玩气球。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带气球的小车,你能让它跑起来吗?
  老师能用气球把这两个小碗吸起来信不信?
  3、师:看来气球的玩法还真多。
  (二)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见过在瓶中吹气球吗?
  演示套好两个气球,谁愿上台吹瓶中的气球?(两个力气不一样的同学,吹两个大小不同的瓶中的气球)
  师:看到什么现象?
  2、师:其它同学想不想试一试,比一比谁的气球吹的大?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统计吹气球的情况。
  4、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吹起瓶中的气球,而有的同学没有吹起瓶子的气球呢?
  (三)作出假设
  讨论:这是为什么呢?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汇报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在试教过程中,大概出现这几种猜想:1、与瓶子的粗细有关。2、与瓶子的高矮有关。3、与瓶子的软硬有关。4、与力气的大小有关)
  (四)探究研讨
  1、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上述猜想可引导学生一一予以探究。
  (1)把各小组吹起气球的瓶子放在讲台上比较,结果出现有高有矮、有粗有细。
  (2)用玻璃瓶与塑料瓶对比实验,结果玻璃瓶中的气球吹起来。(玻璃瓶上事先打孔)
  (3)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瓶,让力气大的同学吹无孔的瓶中的气球,让力气小的同学吹有孔的瓶中的气球。
  (五)深入探究
  1、师:看来,瓶中的气球能否吹起来与同学业猜测的原因都无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各小组同学再吹一吹瓶中的气球,认真比较一下小组的4个瓶子。
  师:用什么新发现吗?(能吹起的瓶子上有孔)
  2、师:是不是一定与这个小孔有关呢?有什么办法证明这个问题?(试教中,学生会想到这几种方法:1、堵瓶子上的孔再吹2、把瓶子打个孔再吹气球)
  3、师:为什么瓶上有孔,气球就吹得起来?没有孔,就吹不起来?
  4、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小结:空气进入气球,瓶中的空气从小孔中跑出来,所以能吹起气球。瓶上没有孔,瓶中的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外面的空气无法进入气球,所以吹不起气球。
  (六)运用拓展
  1、解释杯中的纸在水中不湿的原因。
  2、想办法用漏斗向带有塞子的瓶中倒水,并解释原因。
  四、教学反思
  气球的玩法很多,每一种的玩法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果能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获取这些科学道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学生玩过各种气球的玩法之后,探究兴致很高。此时,教师再提出“吹瓶中的气球”这一玩法。由于材料的结构性,学生通过吹瓶中的气球,很自然的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吹起瓶中的气球,有的同学没有吹起瓶子的气球呢?”这个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掀起。
  2、鼓励学生大胆作出假设
  问题提出后,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对问题作出解释。于是我问道:可能是什么原因?你认为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对同组材料的观察及思考,有的认为是与瓶子的大小有关,瓶子大的吹的起来;有的认为与瓶子的软硬有关,软的吹的起来;有的认为是力气大的吹的起来;还有的同学认为是和瓶子的颜色有关。由于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在试教的过程中,也有的学生很注意观察,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发现了瓶子上有孔无孔的现象,认为可能与瓶上的孔有关。这些教师都给予了鼓励。
  3、引导学生寻找证据,验证假设
  当学生提出假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来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成立。在本节课中,我较好的发挥了材料的结构性,有力的验证了各种假设。如在验证“与瓶子的大小有关,瓶子大的吹的起来”时,学生通过对全班吹的起来的瓶子的观察,马上否定了这种假设。通过对材料的对比,寻找证据,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4、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通过对几种假设的研究,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瓶上的孔有关”上,通过对4个瓶子的观察比较,学生是不难发现这一点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在这里就可以停止了呢?我觉得不是,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一发现作进一步的证明。这样不但能磨炼学生的思维,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于是,我启发学生道:是不是一定与这个孔有关呢?能不能证明一下?学生很快想到了两种可行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才能断定确实是与瓶上的孔有关。但这只是感性的认识,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在课的最后,以两个小实验再次激起探究的兴趣,也巩固了新知。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获取了科学知识,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较好的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吹瓶中的气球》教学设计
《《吹瓶中的气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