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小学语文论文_情性诗词 童性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_情性诗词 童性教学

03-15 20:18:34  浏览次数:713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标签:教师随笔,小学教师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论文_情性诗词 童性教学,http://www.qpx6.com

  
  情性诗词 童性教学
  容桂小学:张春福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有精神、情性和情感的,是富有情趣的。中华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情性文化,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类的心理需要,指向人的心理需求。作为中华情性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汉语言是一种情境言语,它讲究形象构造,表达具体形象,追求传情写意。要领悟汉语言的精髓和意蕴,需心领与神会。而最能表现汉语言情性化特点,最能展现汉语言追求传情写意特点的文学作品,莫过于古代文学库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
  的确,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词国度,自《诗经》至《离骚》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情性和情感。《诗经》中每一首诗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之普遍、丰富、深刻、真诚和率性,至今仍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率真的情性。
  学习古诗词,需要“觉”着、“悟”着,需要心领神会,需要幡然觉悟,需要由下往上,溯源、追根、究底,由形象到精神,到情性,整体打通。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应该多一些灵性、情趣和生气,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策略,遵循儿童的天性,引导儿童整体地“觉着”、灵动地“悟着”,使儿童对诗词的意境、情趣、韵味做到心领神会,让儿童的自然情性在学习诗词中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古诗词教学需要更浓的“情性”和“童性”味。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小学古诗词教学充满浓浓的“儿童情趣”韵味。
  (一)、诵之歌之舞之,营造活泼泼的氛围。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原始的诗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诗歌的发展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虽然如此,但它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
  根据诗歌的这个特点,我们的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诵”起来,“歌”起来,“舞”起来。儿童天**动,我们的教学可以设计多形式的活动让儿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生动地感受到诗词的节奏、韵律之美。
  大多的古诗词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充满节奏美、韵律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配上一定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去读,去赏,诵读与舞蹈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诗词谱成歌曲,带领学生在唱诗歌的过程中欣赏诗歌的美,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为诗歌谱曲。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谱成歌的古诗词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多方面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使得古诗的记忆和背诵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另外,还可以把诗歌教学与绘画整合在一起。许多诗歌都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诗歌的内容,画出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景象。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诗歌绘画本,将平时收集到的自己喜欢的古诗摘抄在里面,配上简笔画等。此外,还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表演等方式创设意境,以营造活泼泼的教学氛围,让儿童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吟诵、识记、感受和领悟。
  古诗词的诵读和积累应该淡化检查、比赛和考试,要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熟读成诵,要允许有差异,要心平气和,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允许学生用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时间去理解、领悟。这是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中国情性文化派生出来的舒心展性的文学作品,儿童学习古诗词,本质目的不在于背下多少首诗,不在于对诗词理解到什么程度,也不在于考试答题时能在几个似是而非的备选答案中选择唯一的正确答案,而在于传承一种情性文化,继承一种过“心灵生活”的处世态度,熏陶出一种书卷味的气质。
  (二)、启发想象,使儿童头脑中生成鲜活的诗词意象。
  中国古诗词凝练、简约、传神、写意、情景交融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教学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里,放飞想象,融入情感,用他们的情感、兴致和审美情趣对古诗词作活的诠释,让古诗词的意境在儿童心中鲜活起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成式的课堂,古诗词教学应该启发学生的天赋情性生动演绎诗词的意象,生成鲜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诗词意象。
  例如学习“春色满园关不住”诗句,引导学生想象园内的花草树木争先恐后地要出来,一枝红杏捷足先登探出墙头;想象园内的蜂蝶舞动闹春意;想象园内弥散着一股泥土的淡淡的腥味,泥土的清香飘出了院墙等等,使儿童的灵性在想象的空间得以展现。
  古诗词在意境的创设中,往往留有空白。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对古诗词的意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生成儿童头脑中鲜活的诗词新意象。例如在《别董大》的教学中,教师抓住诗中的“空白”(诗只写有送别时的天色和语言),启发学生:读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你能想象到挚友离别的场面吗?能想象当时寒风的呼啸?枯草的瑟瑟吗?……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飞临到千年之前的那个送别的现场:想象到马儿在嘶鸣,似乎也依依不舍;想象到劝慰话语暖人心头;想象到董大带着温暖的劝慰上路了;想象到诗人目送好友的身影消失在漫天风雪中,强忍的热泪缓缓流下;想象到诗人空荡荡的心灌满了寒冷的风……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被我们的孩子演绎得如此生动、感人,其中的冷暖滋味永远留在了孩子的心灵深处。
  不少诗词有“诗眼”,“诗眼”往往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借助想象,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孤”这个“诗眼”,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有哪些“孤”?学生想象到边塞的荒凉、孤苦;想到《折杨柳》曲调的幽冷、孤寂;想到戍边战士的孤独、寂寞;想象到戍边战士的家人遥遥无期的故冷的等待……“孤”字活起来了,学生自然就能精妙地领悟到整首诗的委婉宽解、深沉含蓄、耐人寻味的意味。
  不管是抓“留白”,还是抓“诗眼”,我们都要记住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要引导学生用天赋性情去感悟,应避免作繁琐的分析、讲解和灌输,要让儿童在诗词的意境里放飞想象、陶冶情感、舒心展性。
  (三)、整体“打通”,让儿童真正领悟古诗词的精髓。
  古诗词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对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整合,组成主题单元,开展主题单元教学。通过主题单元的学习,学生在一首首单独的诗词学习基础上,对相关主题的诗词形象、意境等进行融会,贯通,从而真正领悟到中国古诗词的精髓。
  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韵味”单元有一篇《推敲》的文章,文中展现了诗人贾岛手执书卷、月下苦吟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他为了“推”和“敲”这个字眼,居然在大街上冲撞了时任长安府尹的韩愈。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古诗,想象诗人如何沉浸在“推敲”的情景之中,从而感悟诗人月下苦吟的形象。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补充教学他的《剑客》一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此诗展现的是一位为朋友手把长剑、两肋插刀、血气方刚、一身侠义的诗人形象!一文一武,一强一弱,这二者形象何等鲜明!这样一补充,贾岛这个诗人形象就在学生心中更丰满起来了。
  再如王维《鸟鸣涧》一诗的学习,我们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的“心魂俱静”的境界?如何感悟诗的空灵、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徐徐落花的意象?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学生问:“‘闲’是什么意思?”
  一学生回答:“‘闲’就是悠闲,没事做,很闷。”
  老师问:“诗人真的没事做?真的很闷?”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思考的境地。
  一位学生回答:“不,诗人不闷,他在聆听小鸟歌唱。”
  第二位学生补充:“他在看桂花飘落,闻桂花的香味。”
  第三位学生补充:“他有明月相伴,有山涧溪流相伴,还有鸣虫相伴。”
  第四位学生回答:“他不闷。他有明月相伴,他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是,这需要悠闲,需要心静,只有心静,才能享受这一切。”
  “看桂花飘落”“明月相伴”“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心静才能享受这一切”——这就是儿童对《鸟鸣涧》一诗的神、韵、意、味最好的感悟。

[1] [2]  下一页

,小学语文论文_情性诗词 童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