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一下“颗”与“棵”的不同用法。强调“退”字的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4.练习。
⑴书写生字、生词。
⑵背诵课文。
⑶学唱《东方之珠》这首歌。
资料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1923年走出封建家庭,1927年赴法国留学,完成处女作《灭亡》,开始使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回国后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1929年至1932年间,创作了包括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在内的大量小说和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抗战期间,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的文化活动,并创作了大量抗日作品。建国后,巴金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巴金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撰写了900多万字的作品。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广东省珠江口东侧。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因地产沉香,又称香江、香海。面积1103平方千米。1842年鸦片战争后,为英国侵占。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市区在香港岛北部和九龙半岛南端,中间为深水海港。有铁路和公路经深圳通广州。现为自由港,经济发达,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交通和金融中心之一。
【参考教案】
香港之夜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同学们,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板书:香港)指导“港”字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随同语言大师巴金先生去领略那迷人的香港之夜(补充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哪句话能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把它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文后,指名读画出的句子。
3.从朋友的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香港之夜的特点,那就是“美”(板书)。那么,香港之夜到底美在哪里,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
三、品读感悟,以读悟情。
1.同桌之间互相朗读自己画的语句,互相欣赏。
2.指名读(学生可能读到以下语句)。
⑴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⑵但是,当我注意到那座光芒万丈的“星山”的时候,我仿佛又听见了那无数的灯光的私语。
⑶我看见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像它们在追逐,在说话。
⑷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在那里正奏着出色的交响乐曲。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香港之夜的美丽。
3.播放多媒体课件,激起学生再次阅读的兴趣。看过这段迷人的风光片,你能像作者那样来赞美一下香港之夜吗?下面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来读一读第五、六自然段,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香港之夜的美。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示范读———齐读)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把你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最后一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可能会提出“作者为什么会疑惑地问自己:‘我先前看见的难道只是一个幻景?’”
2.通过小组讨论来探究问题。
3.集体交流。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香港的照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更多有关香港的知识。
2.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能编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一下香港之夜吗?试着给家长介绍一下。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整体导入。
1.交流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香港的照片、图片、文字等资料。
2.把你编写的导游词向“游客”们介绍一下好吗?
二、整体把握,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学习这种“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三、自主选择,积累语言。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如“港”字的右下方是横折横而不是横折钩;“渐”字中间的“车”的最后一笔是提;“颗”和“棵”在用法上的区别;在写“爽”字时注意第十笔要写成竖撇。
相关分类
教科版语文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