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关注学生我们还缺少什么

关注学生我们还缺少什么

03-16 14:50:55  浏览次数:624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五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关注学生我们还缺少什么,http://www.qpx6.com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自从实践新课程以来,我一直把“关注学生”作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中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记得那是上学期学区里的公开课,我选择了《倍的认识》一课,当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为了活跃气氛,我在课前有意邀请3个男同学和6个女同学上台站成两排,然后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真热闹!瞧,小兔欢欢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该怎么表示?……下面我们邀请几个同学上来为客人们表演几个节目。”接着我从队伍的人数关系入手引入新课。由于有了前面两节课的试教,我自认为对这个环节的安排已经成竹在胸。节目表演完,我马上问学生:“刚才上来了几个男同学,几个女同学?同学们,其实在这个队伍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呢!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比较男女同学的人数吗?”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女同学的人数比男同学的人数多。”另一个学生说:“女同学的人数比男同学多3个,男同学的人数比女同学少3个。”我正想问“还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发现女同学当中有2个3”。当时我愣了一下,这可是在课前没考虑到的情况,幸好急中生智把问题抛给学生:“大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我知道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的2倍。”“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结果大家都一致认同。那么接下来还有必要来学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难以理解的。于是我说:“我听到一个新的词……你听说过‘倍’吗?”结果在预料之中,只有几个好学生听到过,大多数都无从说起,这样让下面的新课学习顺理成章了:其实“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倍的意思搞清楚。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在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时候,通常是这样来说的…(板书()是()的()倍)。接下来我先让知道倍数关系的同学来解释“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的2倍”这句话的意思,并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我组织进行了一些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理解。
  下了课,我还一直在想,各班的情况真是不一样。在第一班试教时,没有学生能说出男女学生之间的倍数关系,在第二班时,学生对男女学生的倍数关系意见不能统一,到了自己班上课却有人完全准确地说出2倍关系。当时我还一个劲庆幸自己的急中生智,使下面的新课能顺利进行。同时我也为没有打击这两个学生的积极性而沾沾自喜。甚至我还把“关注学生”视作本节课的亮点。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关注着学生。当出现第一行4颗珠子,第二行也有4颗珠子时,一女生高高举起小手说:“随便怎么说都行。”“能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吗?”“可以说第一行的颗数是第二行的1倍,也可以说第二行的颗数是第一行的1倍。”“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其余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在课后听课老师一致评价这节课太顺畅了,几乎没有问题。按理我应该松一口气了,然而当我听到这句话后我却怎么也无法轻松起来。没有问题的课不正说明有问题吗?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冷静地质疑自己的教学过程后,我发现自己的课堂确实存在着问题。问题一: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回答问题参与交流与对话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问题二:从课堂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倍”的感性认识,可为何,在一学生说出“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2倍”这种关系时,竟然全班学生都一致认同,没有反对意见。(当时还没有学习新课)
  俗话说:“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我们的课堂也常常因为有了错误而绽放思维的光彩!而有些错误往往不是错误,恰恰就是思维的闪光点。记得在上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问题解决”时,我让学生讨论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当时是家常课,我比较耐心,给学生比较多的时间来讨论,结果在出现“13-6+22”时一学生表示质疑,那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学生,本想不理睬他,但又不忍心去打击那份积极性。结果那学生说:“老师这6人是从原来看戏的22人中走出去的,13人是后来的人,所以不能先算13-6。”是呀,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对问题的理解,这难道不正表明那学生正在进行着积极的思考吗?如果没有质疑的空间,我又怎么能体会到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思维差异呢?那么对这样的学生尤其是中下游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去关注他们呢?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思维的方式和速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回顾一下自己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给过他们思考的空间了吗?每次问题一出,往往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马上举起手,而我在上课时叫到的也是那些举手的学生。当那位聪明的女生对两行个数一样的情况高度概括为“随便怎么说都行”时,其他的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让她来解释。她完美的回答赢得了其他同学的频频点头,是呀,这可是咱班的数学尖子。从表面上看,这一问一答是那么自然。可是,如果我能冷静一下,灵活运用教学调控策略,用期待疑惑的体态语言给更多的学生能有时间认真地去回味一下这句话,或者把问题抛给他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她这句话的呢?我想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呈现他们的思维,也会有更多的恍然大悟。而这不正是成功的体验吗?这样的课堂才能博得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仅仅是听众。假如在新课引入时,让不同的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宽松空间,就可能有各种情况的出现: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的1倍;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的3倍;女同学比男同学多1倍;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在一知半解中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就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使新课的学习成为内在的动力。
  这次上课让我真切体会到自己在关注学生的过程中还缺少什么。那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假如能激起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这样的课堂会更有生气,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追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还应顾及学生的心理体验。当我们先把机会留给优等生时,同时也把压力带给了中下等生。我想,只有当我们把更多的关注给予每一个学生,也意味着把精彩留给了我们自己。
  

,关注学生我们还缺少什么
《关注学生我们还缺少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