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任务,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蕴含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之中,对认知活动起着启动、定向和调节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顺利达成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呢?
一、优化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有的学生怕学数学,原因之一是他们不了解数学的真谛和“脾性”,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毅力。作为教学的主导因素,教师要发挥创造性,结合学生及学校实际,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注意优化教材的内容,先给学生呈现“美丽的大自然”画面,让学生欣赏对称的物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在学生找到熊猫、青蛙、蝴蝶、树叶……都是对称的之后,教师又适时告诉学生,把这些物体画在纸上就是对称的图形。怎样判断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学生想出了对折的方法,并通过对折发现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并更加兴奋地投入下一个学习活动。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以巧妙的谈话或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中,经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萌发学习数学的志趣”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发展。
二、挖掘素材,形成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现实材料、数学史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最难忘的一天,把“年、月、日”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幅幅具有重大意义的画面:新中国成立、香港回归、申奥成功、“神舟六号”飞船成功着陆……鼓励学生说出这些事发生的时间。学生在进一步感受“年、月、日”的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在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特别请学生设想20年后自己将会做什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同时教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正确引导,培育自信心
成功是人人都渴望的,但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学生来说,在遭受失败时,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导致他们的自我否定,产生认识偏差,从而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走出困境,体验成功,产生追求新目标的动力。
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一课时,有一道题是52-28,小辉是这样算的:50-20=30、8-2=6、30+6=36。他刚一说完,其他学生就纷纷举手。是让小辉坐下,还是让其他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最终我决定鼓励小辉自己改正错误,我对他说:“你的解法与众不同,前面都做对了,只是后面有一点错。”首先排除了他的心理压力,然后让他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进行改正。如果没有先前的鼓励和引导,小辉很可能就丧失了改正错误的信心。由此可见,自信心的培养不是靠“廉价”的表扬或唾手可得的成功可以换来的,一个人的自信心往往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有关,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适时的鼓励和中肯的评价会激发他们的勇气。教师应让学生体会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强自信心。
情感与态度既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也是学习过程的必然产物。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中,情感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更新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