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课堂实录《摆的秘密》课堂实录

《摆的秘密》课堂实录

03-16 18:12:22  浏览次数:831次  栏目: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摆的秘密》课堂实录,http://www.qpx6.com

  
  (一)形成一个问题
  师:今天咱们来研究摆的秘密。
  (板书:摆的秘密)
  师:大家见过摆吗?
  生:见过。
  师:在哪里见过?
  生:我见过带钟摆的钟,钟摆两边摆。
  生:摇篮。
  生:风吹着树枝摆动。
  师:树枝的摆动与咱们今天研究的不大一样。
  生:手臂摆动。(动作)
  师:(模仿)这个还有点像。今天要研究的摆,有点像秋千和刚才说的摇篮。我先来做一个摆。(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线,线可长可短,三个钩码,钩码挂的时候,不管挂几个,都要挂在线绳的圈上。)这就是摆。每个组都有钟,待会儿我们要计时数数,(演示)数:一、二、三,怎么数?(生:一个来回算一下)好,我们一起数一数,看10秒钟内,这个摆摆动多少次。(请一个学生计时,演示)
  生:8次。
  评:需不需要交代钩码怎么挂?这与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关,这一点在总评中将谈到。
  师:再来做一次,大家仔细数。
  生:还是8次。
  师:想提个问题吗?第一次摆了8下,第二次还是8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同样的时间内,这个摆摆动的次数一样多?
  师:他说了一个问题:同样时间,同一个摆,摆动的次数一样。大家会做摆了,会数次数了,下面就自己做一个摆,然后记录下你的摆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学生分组实验)
  师:刚才看了一下,每组同学都很聪明,摆都做成了,请每组代表说一下结果。
  (学生记数):7次、8次、9次、10次、11次……
  师:这下子七、八不离十,7、8、9次都有。刘老师提个问题,10秒钟内,为什么摆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摆动的次数不一样跟哪些因素有关?你怎么想这个问题?你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二)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证明
  生:我觉得跟物体的重量和把它抬高的高度有关。
  生:和物体重量有关系。
  生:我觉得跟物体的重量,绳子的长短,还有把它抬高的高度都有关。
  师:一个摆由两部分组成,下面,大家说的重量,指钩码,有一个名称叫摆锤,这根线叫摆线(板书:摆锤、摆线),刚才一位同学说摆动的快慢与摆锤、摆线、摆的幅度有关。摆的幅度,这个问题咱们今天不研究。那么摆的速度是不是与摆锤、摆线这两个因素都有关?还是只与其中的一个有关?今天咱们就研究这个问题。你认为与摆锤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你认为与摆线有关,你又准备怎样实验?你认为与摆锤、摆线都有关,你又将怎样实验?我建议大家想想,想好了再说。
  评:这个设计不错。这不仅是对后续实验的导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教师要求大家“想好了再说”就是这个意思。请看学生的发言,都能根据试验目的来提出办法,这就是效果。这时,学生已不是盲目操作,而是一种有目标、有任务的行为了,这就是让学生“搞科学”:目标是在实际中发现、确定的,办法是自己想的。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什么,而只是根据学生操作的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与摆线有关。
  师:你认为与摆线有关,那怎样做?
  生:把线搞长一点。
  师:再怎么样呢?
  生:再把线搞短一点。
  师:你是这样想的。
  生:和摆锤有关。我准备这样做,把线拉到一定的长度,把三个钩码,第一次挂一个,第二次挂二个,第三次全挂上。
  师:你这样做。
  生:我认为都有关。先把线搞长,再抬起来,计时,到10秒钟,像刚才那样做,记下长线时摆了多少次;然后再把线绕木棍转几圈把线变短,再放一样的钩码,抬的高度一样,也是10秒钟,看是不是摆的次数一样。和摆锤有关可以这样做:先把钩码挂一个,抬同一个高度,10秒钟内,记下次数,分别再挂二个、三个钩码,同样的时间看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一样的。
  师: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他说得真好,很严密,他还另外加了一个对实验很严密的条件,每次抬高的角度必须一样,因为今天咱们不研究这个,所以每次的角度要一样,说得真不错,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我们可以先把线弄短挂一个钩码,记下次数,然后再用同样的斜度,再把线拉长看是不是和以前一样,是多还是少;然后就可以把三个钩码都用上来,用一个摆线来测。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都动了脑筋,想了办法,想证明摆的速度是与摆锤、摆线还是和它们都有关?为了简化一些,我们再做一次摆,让它摆动的次数比刚才快,看看是调摆锤,还是调摆线,只要能让它快就行。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学生分组实验)
  师:想说点什么?
  评:这里应该让学生充分描述实验装置和摆动的情况。这是训练整理材料的好机会,可惜浪费了。
  生:我觉得线挂得最短,钩码拴得最多时速度就最快。
  生:我觉得线挂得最短,钩码拴得最多时速度就越慢。
  师:你们说的刚好相反,你说钩码多就快,他说钩码多反而慢,到底怎么说?
  评:这里教师急躁了些。这可能不是“到底怎么说”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摆,看他们说的和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不是一致就更好,不仅解决了“怎么说”的问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又进行了一次科学态度的教育和观察能力的训练。
  生:线放长了速度就很慢。
  师:我们现在是找快。
  生:线短,钩码重,速度就快,它虽然是这样,但并不是有规律的,不成比例,一个钩码,二个钩码摆动的次数一样,三个钩码次数才加快。
  生:摆线长,摆锤多,速度就快。
  师:你跟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
  生:应该是摆线短,摆锤多速度就快。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线越短,摆捶越少,摆得越快。
  生:摆线越短,摆锤两个比一个快,三个比两个快。
  师:刚才大家说的,有一点比较统一。
  生:摆线越短,速度就越快。
  师:刚才做过实验是几次(8次),再做一次实验。
  评:这样处理稍微简单了一些。学生仍然没有把可能影响摆速的两个因素分开,如果再让学生讨论一下,究竟是摆线,还是摆锤,还是两者都与摆速有关,然后再通过实验论证就更好了。
  (老师把摆线缩短,演示)
  生:14次。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要想速度快,摆线就要缩短,再怎么办?摆锤问题。
  生:加钩码。
  生:减钩码。
  师:意见不一样,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咱们来“石头,剪刀,布”,好,加钩码。刚才是14次,你估计一下现在多少次?
  生:18次(老师增加钩码,演示)
  生:13次。
  师:再来一次(老师演示)
  师:没有18次,现在再减少,只剩一个试一试。
  (老师减少钩码,演示)
  生:13次。
  师:你想说些什么?
  (因为实验结果与学生的预想相反,学生似乎不能相信这个事实,他们的情感转入到学习中去了。)
  生:次数多少和摆锤无关。
  师:看到摆动速度与摆锤无关,心里不舒服?摆线我们研究清楚了,摆动速度与摆线有关,什么关系?(摆线短,速度快;摆线长,速度慢。)与摆锤无关。你们不服,我也不服,我开始也认为和摆锤有关,但这是实验的结果,由不得我们不信,每一个钩码是50克,每加一个就增加一倍,三个就是三倍,但摆的次数都是一样的,这里我们可以说一句什么话?
  生:摆动次数与摆线有关,与摆锤无关。
  评:这样处理很好,把教师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学生容易接受。“实事求是”从老师自己做起,也是对学生的教育。有事实,有教师的榜样,学生很自然地完成了从“沉默”到改变结论的转变,也是“一箭多雕”。
  (板书:与摆线有关,与摆锤无关)
  师:这个实验我们知道摆动次数与摆线有关,与摆锤无关,我们确定的是快的实验,如果要确定与摆锤到底有没有关系,还要看慢的实验,如果要慢怎么办?
  生:放长摆线。
  师:大家再做一个摆,看哪一组摆的次数最少。
  (学生分组实验)
  生:三次、四次……
  师:怎么做的?
  生:把摆线都放开了。
  师:全放了?我们来一起做。
  (老师放长摆线,演示)
  生:4次,还要放长,还要慢。
  (再放长摆线,演示)
  生:3次。
  师:再放长就很麻烦,不过大家回家还可以做。那咱们今天研究了摆动次数与摆线有关,与摆锤无关,(指着板书)应该是问号,还是句号?
  生:句号。

[1] [2]  下一页

,《摆的秘密》课堂实录
《《摆的秘密》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