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课堂实录“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03-16 18:13:00  浏览次数:160次  栏目: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http://www.qpx6.com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在这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声音的性质和特点还不了解,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来到课堂,通过他们的假设、实验、观察等探究活动,他们会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以后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学习声音的传播打下一定的基础。
  导入部分采用播放一段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以激发学生对声音的探究产生兴趣。
  教学第一部分设计了让学生利用身边材料来制造一些声音,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动有关这样的一个感性认识。
  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出假设。由于有了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假设已不再陌生,关键是要能通过各种方法来证明假设。教学中安排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从正反两方进行证明,得出声音的确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这节课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科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
  从学生们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方法。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的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个人经验向着人类共有的知识共有的能力和共有的精神素质的全面转换。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有典型的、有科学教育意义的问题素材。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观察、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在验证声音是物体在发生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时产生的,引导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二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4、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标准》强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课题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通过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准备
  根据实际条件为各组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小军鼓锣三角铁钹二胡音*小槌玻璃瓶(悬挂一个泡沫塑料小球)
  演示实验材料:音*小槌空玻璃瓶
  电教器材:录音机录有多种声音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1、激趣:教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大家能听一听声音猜到老师带来的是什么吗?
  2、学生听声音猜物体。
  3、教师提问: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同学回答)
  4、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5、(预设)学生回答:(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设计意图】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创设问题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获得新知。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略)
  教师: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要研究声音的产生,我们要想办法弄出一些声音出来。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学生分小组制造声音。
  要求:声音不能太大,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多。
  2、交流制造声音的办法。
  3、物体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
  4、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推测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应该怎样进行探究过程和方向的设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探究的问题作哪些解释,哪些必须通过探究后才能作解释。

[1] [2]  下一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