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课堂实录《昆虫》课堂实录

《昆虫》课堂实录

03-16 18:13:55  浏览次数:519次  栏目: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昆虫》课堂实录,http://www.qpx6.com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初步认识昆虫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大家捉虫子,都带来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捉虫子的任务;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学生带来一部分虫子,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再看看桌子上摆的是什么?猜猜看,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虫子)
  3.这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设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二、探讨创设情景
  (一)提出问题:
  1.你桌面上有哪些虫子?
  (让学生说出各自带的虫子的名称,增加对虫子的熟悉程度,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一次捉虫子的情景以及回想这些虫子的生活习性的情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想像力,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依次出示各种小虫。
  (通过放大的虫子逼真有趣,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引导探究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桌面上的虫子,他们具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的特点最多。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大量虫子的观察,找出每一只虫子的特点,这样一来,既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找出虫子的特点,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究。
  (这一过程在于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时间放长一些给学生以观察的“自由”,讨论的“自由”,相互交流的“自由”。在观察完自己组的虫子之后,可以到其他组去观察虫子,进行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机会,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虫子的外部特征。)
  3.汇报观察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归纳形成科学认知
  1.指导学生建立昆虫的概念。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这些虫子分类,你打算怎样分?
  [相信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2.显示学生的分类结果。(有的按翅膀分、有的按足分,把同类的虫子依次分别集中在一起。)
  3.观察昆虫。
  (1)提出问题:若按足分类,几对足的昆虫最多?(三对)那现在我们就单独研究三对足的虫子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
  (2)讨论上面的问题,汇报。在学生基本上说出昆虫形态的相同点后讲解:三对足的虫子在外形上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昆虫。(板书课题:昆虫。)自然界中的昆虫很多,有100万多种。
  (3)讨论:请你根据我们研究的这些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推想所有的昆虫有什么特征?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引导学生按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推想。由于有了上面的观察基础,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它们都属于昆虫,由此可以推想:所有的昆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凡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都不是昆虫。)
  4.指导学生辨认昆虫。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中的9种小动物。(借助电脑的“光、音、色、像、大、动”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主动参与的状态下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图中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要求学生按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为了简单,可以只根据三对足这个最重要的共同特征进行判断。)
  四、实践应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读报道,电脑显示,介绍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及分布情况。(目的是让学生对昆虫有更多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2.对昆虫的开发和利用。(养蜜蜂产蜜等)
  3.课后延伸:你们还想知道昆虫的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从网上阅读或向家长请教等方式找到答案。
  

,《昆虫》课堂实录
《《昆虫》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