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到山下去看树
教材说明
1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反映的思想。
“到山下去看树”是驻守在我国青藏高原边防线上的战士们的最简单、最普通的一个心愿。本文通过这一心愿的提出和实现,讴歌了我边防战士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高度赞扬了我们最可爱的人。
2课文的写作思路及段落结构划分。
本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边防战士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他们的心愿。这一段为战士提出“到山下去看树”这一要求进行渲染和铺垫。
第二段(第3~9自然段)写“到山下去看树”这一愿望的提出和实现,突出表现了边防战士忘我、无私、高尚的情操,再现了我军官兵心心相印,特别是干部爱兵如子的血肉关系。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和语言,是最能使读者心灵震撼的部分。
第三段(最后一自然段)用回忆的手法进一步抒发了边防战士眷恋和思念军旅生活的情怀,是文章的结尾,发人深思,启迪心灵。
3各部分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分析理解。
第一段,文章以回忆的手法写作者在边防哨卡当兵时的情况--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以及当时的心愿--听到山外的声音。
写条件艰苦和环境恶劣时,用词很简练:先说是高原哨卡(地图上黑褐色的土地上);再说是冰天雪地,用“隔着厚厚的墨镜看世界”形象地写哨卡是一个“雪”的世界,白色的世界;最后用“除了……连……连……连……也”这一句式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
写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用的篇幅较多,重点写了战士们最简单、最普通的心愿--听到山外的声音,这为后面提出“到山下去看树”这一要求作了很好的铺垫,使文章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第二段,写将军来哨卡视察,战士提出“到山下去看树”的要求,将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战士“到山下去看树”的愿望得以实现。
先写将军“很随和”,“和我们同吃、同巡逻”,“一再问我们苦不苦”,说“不苦是假的”,这一切都说明将军很了解战士,理解战士,十分平易近人,这为后面战士提出“下山去看树”的要求作了很好的交代。
听到战士的要求,将军的言行写得很感人。他哽咽着,落了泪,激动地讲话,给战士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都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理解和爱护。是啊,面对着顶风斗雪、毫无怨言、无私奉献的战士们提出的“到山下去看树”这一最简单、最普通的要求,谁还能说什么呢,谁还能不答应他们的请求呢?我们的战士吃了那么多苦,三年了,没有跟外面的世界接触,他们什么都不说,只是要求到山下去看树,这是何等的高尚与伟大啊!
为什么战士们只提出看树的要求呢?本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来那胡杨是“高高的、挺拔的”,“树叶密密的、宽阔的”,“鲜艳、光亮的绿色”,“冲天的气势”,“无声汹涌的血汗以及丝丝缕缕的脉络”,这一切都和我们的边防战士何其相似!
第三段,用回忆的笔调展示了一个退伍老兵眷恋和思念军旅生活的情怀。
4文章的写作特点。
本文精心构思,前后呼应,连贯自然,一气呵成。例如写边防哨卡环境的恶劣,曾三次提到大风:文章开始说“除了风声……”;战士李辉提出“到山下去看树”的要求后,“所有的人一下子静在那里,只有狂风拂着每个人的衣角”;将军答应了战士的要求以后,“所有的人,包括师长、团长都掉泪了,但是谁也没有哭出来,唯有高原的风在咆哮”。这些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哨卡条件的艰苦,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配合了人
的内心活动。
另外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也很到位,将军和战士的性格特点及内心世界都被刻划得淋漓尽致。
资料
〔胡杨树〕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耐盐碱,生长较快,多生于水源附近。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一带,是西北河流两岸或水位较高地方的重要造林树种。
相关分类
教科版语文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