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尺
教材说明
〔解题〕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习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结构分析〕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一把断尺引起了我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断尺的由来和它的失而复得。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我在考试时没带尺子,同学王瑶把她的尺子一折两段,给了我这把断尺。王瑶转学了,我常想起她。
第二层(第4自然段)断尺不翼而飞,我又找回了它,还把断尺的故事讲给妈妈听。
〔语意理解〕
“在我的铅笔盒里有一把断尺,它使我回忆起三年级时的一件事。”
倒叙的写法,由一把尺子引出故事,也引起读者的兴趣。
“我胸有成竹地坐在椅子上,一副毫不在乎的模样。”
“胸有成竹”“毫不在乎”两个词语写出了“我的自信”,与下文的“慌张”形成对照。说明了尺子的重要。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
这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我”着急的心情。
“我接过断尺,心里热乎乎的,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句话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这也是“我”与王瑶建立友谊的基础。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这段话写出了“我”对断尺的珍惜,反映了“我”对友谊的重视。
〔写作特点〕
1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本文的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考试时“我”与王瑶的对话,在家“我”与妈妈的对话,写得很真实。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阅读本文,体会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和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准备〕
一把断尺,课文朗读录音,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自读,自悟,充分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课文内容。以本文为例子,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训练。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可以准备一把断尺,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出课文。
(2)板书课题,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比如:这把断尺从哪来的?是谁的?什么原因折断的?围绕断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等。
(3)带着问题提出自学要求。
2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自学要求: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②你读懂了什么?③你学到了什么?④自学后,同桌讨论,交流你读懂的内容。
3全班讨论交流。
交流要点:①断尺的来历;②王瑶表现出的优秀品质;③“我”对断尺的珍惜,对友谊的珍惜(参考〔语意理解〕)。
4齐读第一段,了解倒叙的写法。
(1)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
原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因此,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
5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学习用对话形式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6认读课后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叮嘱,渗出。
7推荐作业--小练笔。
《断尺》是一位学生的习作,记述了发生在她生活中的一件事。相信在你的生活里也会有很多值得记住的事情。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件使你难忘的事。
资料
〔胸有成竹〕画竹子前胸中已有竹子的完整形象。比喻做事前已经有全面设想与安排。
〔毫不在乎〕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叮嘱〕谆谆嘱咐,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抚摩〕抚摸。
,《断尺》教材说明、教学建议
相关分类
教科版语文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