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
教材说明
〔解题〕
“花果山”是《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居住的仙境。本文介绍的并不是孙悟空的居所,而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边的云台山中的青峰顶。
〔结构分析〕
本文描绘和介绍了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青峰顶美丽而奇异的风光。按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介绍“花果山”的位置。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描写“花果山”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风景优美。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介绍“花果山”名胜。
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介绍“花果山”的洞穴和飞泉。
〔语意理解〕
“传说是孙悟空派它到这里来当花果山门卫的。”
花果山是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前居住的人间仙境。
“山上还有一块‘八戒石’,从远处一看,很像头戴僧帽、身披袈裟的猪八戒。”
“八戒”即“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名猪刚鬣。
“石块上刻着‘娲遗石’三个字。传说此石是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在《西游记》里,这块石头就成了孙悟空诞生的‘仙石’了。”
“娲”即“女娲氏”,是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是由她和伏羲兄妹通婚而产生,后来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她曾用黄土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是从女娲补天遗落的一块巨石中诞生出来的。
“一个个岩洞,虽然不大,但小巧玲珑,其中以水帘洞最为著名。”
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致。水帘洞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时居住的地方。洞口有瀑布流泻而下,如一面水的帘,因而得名。
“这些洞可真奇妙,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好一个迷人的洞天世界。”
洞天,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多用来指引人入胜的境地,如,别有洞天,洞天福地,等等。
〔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结构严整。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全文共4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有关花果山的一个内容,每段开头一句话都是本段内容的总起句,然后再做详细介绍,结构整齐简洁,一目了然。
2.选取典型景物,抓景物特点着重描写。
作者在描写花果山美景时没有泛泛地漫无边际地去描写,而是分别抓住典型的景物有重点地描写。如描写花果山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风景优美主要抓住“四季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断”的特点;描写名胜抓住“猴子石”“八戒石”“娲遗石”来重点描写;描写洞穴与飞泉重点介绍“水帘洞”“灵泉”和“七十二洞”等。这些有重点、有特点的描写,使读者对花果山的美景有“窥一斑而见全貌”之感。
3.语言风格轻松明快,生动传神。
全文以轻松明快的语言风格一以贯之,仿佛一位出色的导游带着你游览花果山的美景。细节描写语言生动,富有情趣;景色描摹精致细腻,优美动人。
4.巧妙结合神话传说抒写景物,更添景物的神秘色彩,使文中景物更引人入胜。
本文介绍的“花果山”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居住的仙境同名。作者巧妙地将花果山的景物介绍与《西游记》中的人物和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景物与神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笔下的景物更添一层神秘色彩,更引人入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花果山景色的美丽与神奇,激发热爱祖
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花果山景色美丽与神奇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文中所描写的花果山景色和名胜的图片;课前让学生读一读《西游记》中对花果山的描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辞优美,所以应注重朗读。通过读,使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花果山景色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感受花果山的特点。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读文,然后说一说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出花果山的特点。师生讨论总结出:美丽、神奇。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花果山美丽、神奇的特点。通过讨论概括出以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山上果木繁茂,像《西游记》里说的“四季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断”。
第二方面:花果山的许多名胜跟《西游记》里描写的差不多(猴子石、八戒石、娲遗石)。
第三方面:洞穴和飞泉酷似《西游记》中的描写。
3.自主读书,领悟“美丽神奇”。
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方面,仔细读书,找一找有关语句,领会花果山的神奇美丽。
4.汇报交流。
在班级汇报你所感受到的花果山的特点,既能用书上的语言文字来说明,又能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感受。可以与自己所了解的《西游记》的内容相结合来说,也可以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花果山的图片加以辅助说明。
5.通读全文,赞叹“美丽与神奇”。
6.检查识字。
7.推荐阅读《西游记》。
相关分类
教科版语文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