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窗外听课的孩子
教材说明
〔解题〕
听课,应该坐在教室里,谁会在窗外听课呢?他为什么又要在窗外听课呢?这些问题都是《窗外听课的孩子》这个题目带给读者的疑问。
〔结构分析〕
课文记叙了宋朝著名学者王洙因家贫不能读书便在学堂窗外听课,经过努力最后终于成才的事。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王洙小时候家里很穷,念不起书,他很渴望读书。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王洙在学堂的窗外听课,并得到了老师的帮助。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长大后当了官的王洙为穷孩子办学校。
〔语意理解〕
“每当王洙看到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时,每当听到学堂里传出的读书声时,他的心里就非常难过。‘我要读书,我要读书!’王洙一遍一遍地在心里重复着这句话。”
这段通过王洙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渴望读书的愿望。“看到”“听到”的内容与上文“五六岁就去给人家放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要读书”的心声更加迫切和强烈。
“他每天把鹅赶到河里,然后跑到学堂窗外听老师讲课,放学时再把鹅赶回家。”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洙在窗外听课的过程,“然后”“再”表现了王洙的“发现”使他一举两得,放鹅、听课两不误。
“他在窗外听得津津有味,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在了心里。”
“王洙学习刻苦用功,仅用一年时间,就读完了《诗经》《论语》,并且能写诗作文了。”
这两段描写了王洙学习的认真刻苦和可喜的成果。
“老师不仅允许王洙站在门口听讲,还借给他书读。”
老师被王洙对读书的渴望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王洙刻苦学习的精神。
“王洙勤奋好学,长大后当了官,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困苦的童年,于是他出钱在家乡办了一所学校,专门让穷人家的孩子来读书。”
这段文字不仅赞扬了王洙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也赞美了他不忘根本、为民造福的精神品质。
〔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课文通过王洙在学堂窗外听课的故事,赞扬了他刻苦好学的精神。
2语言朴实简练,自然流畅。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王洙勤奋好学的好品质,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王洙勤奋好学的精神。
2正确、规范地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板书课题,启发提问。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②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问题。
③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看看哪些能独立解决。
(3)再读课文,用心感悟。
集体讨论:读了课文你可以看出小王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的这些品质和精神?
①从哪些
句能看出小王洙十分渴望读书,画出句子读一读。
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王洙勤奋好学,画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通过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的环节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4)思维拓展与口语训练。
①出示表现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的课件,让学生配音。想一想老师发现王洙在窗外听课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王洙又会说些什么。
②假如当时你就在学堂里读书,你能给小王洙什么帮助?
(这项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深入到课文的角色中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5)总结全文。
自由交流读文之后的感想和体会。
2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文后“词语填空”的练习。
3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①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已经认识了生字,可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互读互查。
②请“小老师”指名认读,教师奖励“智慧星”。
(2)指导书写10个生字。
重点指导:遍刻勤
4实践活动。
(1)把小王洙窗外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和朋友听。
(2)把读了本课后的感想用几句话写出来。
(3)有条件的同学可在家长的帮助下与“希望小学”的学生结成互助对子。
资料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密切。
2〔《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通行本《论语》共20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相关分类
教科版语文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