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课堂实录《两栖动物》课堂实录

《两栖动物》课堂实录

03-16 18:12:10  浏览次数:210次  栏目: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两栖动物》课堂实录,http://www.qpx6.com

  
  师:同学们,看看桌子上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动物?
  生:青蛙。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青蛙)大家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待会儿大家研究它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你还可以把手放进瓶中去摸一摸它,看看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各组学生开始观察,师巡视。学生观察约5分钟后开始交流,师在黑板上摘要记录。)
  生: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
  师:你知道蹼对它有什么好处吗?
  生:可以帮助它很快地游泳。
  生: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
  师: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
  生:它的眼睛鼓鼓的,嘴巴也很大。
  生: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
  师:你知道这些对它有什么好处吗?
  生: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
  生: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
  生:它会叫,叫的时候嘴下面会一鼓一鼓的。
  师:那是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
  生:青蛙的后腿是弯的。
  师:它一直都弯着吗?
  生:不是,它伸直了就会往前游,或者跳。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关于青蛙的录像,同学们观看后,看你还知道了青蛙的哪些事情?(师用CAI课件播放青蛙生长、发育、运动、捕食、繁殖等情况。)
  生:青蛙发育变态。
  师:“变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就是它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后的样子不一样,小时候是蝌蚪的样子,长大后才变成青蛙的样子。
  生:青蛙既可以在水中活动,又可以在陆地上活动。
  师:它小时候也这样吗?
  生:不是,它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
  生: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
  生: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后才变成青蛙。
  评: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和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关于青蛙的事实,教师适时设问,引导学生将青蛙的形态习性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对于学生全面地认识青蛙的特点很有意义。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把这些记录编上号(师在黑板上将学生收集的事实编号共10条)。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关于青蛙的事情,大家看看这些描述了青蛙哪些方面的情况?
  生:描述了它身体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还有它的生活习性。
  生:它的运动捕食情况。
  生:它的生长发育方面的情况。
  生:还有它小时和长大后的生活环境。
  师:那我们就分成四个方面:身体形态、运动捕食、繁殖发育、生活环境。(师板书)要了解一种动物,我们一般从这些方面去收集资料。下面,大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长做好记录,把这10条事实按这四个方面分一分。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①②③⑤条是“身体形态”方面的;④⑥条是“运动捕食”方面的;⑦⑩是“繁殖发育”方面的;⑧⑨条是它的“生活环境”方面的。(师在黑板上连线)
  生:我们组分的和他的一样。
  师: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齐):没有。
  师:同学们,假设我从未见过青蛙,你们能不能把青蛙这四个方面的情况用比较简练的语言归纳后给老师介绍介绍?咱们还是各组先讨论讨论后再发言。
  (各组讨论,师到各组倾听。)
  师:谁能简要地向大家介绍青蛙的特点?
  生:青蛙的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皮肤光滑。
  生:运动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
  生:繁殖发育方面是:卵生、发育变态。
  生:它的生活环境是: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
  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概括的办法,将零乱无序的具体事实进行整理,使之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概括性,这样一个加工整理的认识过程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很有价值。
  师:我把大家的发言做个记录。(师依照学生的发言做记录)。大家想想,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动物与青蛙的这些情况很相似?
  生:癞蛤蟆。
  师:我们又把它叫蟾蜍。(板书:蟾蜍)。蟾蜍和青蛙是不是同一类呢?
  生:是的。
  师:是不是同一类,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先看看蟾蜍的资料(用课件播放蟾蜍体外形、繁殖、发育方面的情况),想想,它们有那些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身体形态都一样,只不过蟾蜍大一些,而且蟾蜍身上长有小疙瘩,不光滑。
  生:它们的生长、发育都相同,捕食也是一样的。
  生:它们都会跳。
  生:它们都是由卵变成蝌蚪再长大的。
  师:它们在身体形态、运动、捕食、繁殖发育方面都差不多,确实可以归为同一类。
  评:这一步是进一步概括,先依据青蛙的特点将蟾蜍“概括”进来,扩大了“青蛙的特点”这个概念的外延,过渡到“青蛙与蟾蜍的特点”这个概念,很明显,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箭”又前进了一步,这一步很重要,是从“青蛙的特点”到“两栖动物的特点”的过渡站。当然建立这个“过渡站”也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先就把青蛙和蟾蜍拿来一起研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来,这两种办法思维训练的重点不同,不从思维训练的总体安排来看,很难分出孰优孰劣。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哪些类动物?
  生:学习过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动物(课件展示乌龟、鲤鱼、鸽子、山羊、蚕的图片及动画)。同学们把青蛙和蟾蜍与他们比一比,看是不是其中的一类,大家讨论一下。
  师:是不是其中的一类呢?
  生:不是。
  师:有什么理由?
  生:如果和乌龟是一类的话,乌龟背上有壳子,而且是爬行的,青蛙是游和跳的,背上也没有壳子;如果和鸽子是一类的话,鸽子会飞,还长有羽毛,青蛙没有;山羊是胎生的,青蛙是卵生的,也不是一类。
  生:和鱼也不是一类,鱼身上长有鳞,青蛙和蟾蜍身上没有。
  生:乌龟是卵生的,小乌龟孵出来就和它妈妈是一样的,青蛙、蟾蜍不是的。
  生:小乌龟可以离开水,蝌蚪不能离开水。
  生:蚕小时候不在水中,长大了也不在水中。青蛙蟾蜍和它不是一类。
  师:看来青蛙、蟾蜍确实和它们不是同一类,既然是这样,那就说明青蛙和蟾蜍有它们独有的特点。想想,它们的这些相同点中,哪些是青蛙、蟾蜍具有而其他类动物没有的?
  生:“跳、游”不是青蛙和蟾蜍特有的,比如鱼也会跳、游。
  生:“用舌捕食”不是它们特有的,因为壁虎也可以用舌捕食。
  生:青蛙和蟾蜍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了又可以到陆地上生活,这是它们特有的,其他动物都不是这样。
  生:它们身体分三部分也不是特有的,蚯蚓身体也分三部分。
  生:“卵生”和“发育变态”也不是它们特有的,像蚕就是卵生,发育又经过变态的。
  师:看来青蛙和蟾蜍独有的特点就是: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里,长大了又可以到陆地上生活,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师板书课题“两栖动物”)我们周围常见的两栖动物主要是青蛙和蟾蜍,其实还有一些动物也是两栖动物。(师用课件展示并介绍其他两栖动物──娃娃鱼、牛蛙、雨蛙的情况。)
  评:这一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事实和概念,围绕青蛙、蟾蜍“是什么”的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其思维活动经历了由青蛙、蟾蜍“不是什么样”到“是什么样”的认识转换,并最后认定它是一类新动物──两栖动物。应该说“两栖动物”的认识是学生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后自行获取的。
  师:(课件展示蜻蜓也在水中产卵,小时候叫水虿,长大了到空中生活。)它是两栖动物吗?
  生:蟾蜍小时候虽然生活在水里,但是它长大了不能再到水里去了,再说蜻蜓还长有翅膀,所以它不是两栖动物。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研究青蛙和蟾蜍的特点,然后把它们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得出两栖动物的特征。生物学家们经常用这种方法去判断一种新的动物。如果同学们遇到一种不认识的动物,也可以学会用这种方法去查一查资料,研究一下,弄清它是哪一类的动物。下课后,请同学们将瓶中的青蛙放到大自然中去!
  总评:本课教学有四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三个方面的教学资源: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实物材料;三是影像资料,使学生的认识在已有的经验和概念的基础上自然展开。第二,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探索的情景之下,教师试图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科学家发现新物种的经历。第三,教师着力于让学生亲历收集事实、理解事实的过程,着眼于以“过程”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结论。第四,教学过程、科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基本统一,每一项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也是一个科学过程的经历,学生的认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深化。限于时间关系,关于蜻蜓的讨论显得有些仓促,如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能更充分些。让全体同学投入的程度更深一些,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两栖动物》课堂实录
《《两栖动物》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