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教科版语文《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03-16 00:07:17  浏览次数:543次  栏目:教科版语文
标签:教科版语文课件,教科版语文教案,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http://www.qpx6.com

  
  7、血染的实验报告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出色地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的事。一天,卡尔•施密特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剧痛,在5个小时里认真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应,最后献出了生命。他的记录成了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使抢救被毒蛇咬伤的人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这件事反映了卡尔•施密特认真求实的科研品格,赞扬了科学家为科研事业、为人类的健康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
  标题“血染的实验报告”,用一个偏正词组概括文章的内容。“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专门描述、记录某项课题研究全过程与结果的报告类文体。具体讲,就是以实验法为主进行观测、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记录成文,这就是实验报告。卡尔•施密特的关于毒蛇咬伤治疗的实验是用他自身当实验对象的,他的研究与记录都是他在被蛇咬伤后忍受剧痛、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进行的,最后他为科研而牺牲。他的记录,就是实验报告。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实验报告,是用血写就的实验报告,所以称为“血染的实验报告”。
  〔结构分析〕
  本文共5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卡尔•施密特作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完整地记叙卡尔•施密特所作报告的特殊时间、地点及起因。这是事件发生的过程。第2自然段写卡尔•施密特在实验室里专心研究美洲巨型毒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第3自然段写老科学家不慎被毒蛇咬伤。第4自然段,具体写老科学家在知道自己将要死去的情况下,决心为人类留下人被毒蛇咬伤后的感受与生理反应的资料,于是,他忍受剧痛顽强做记录。第5自然段写老科学家将“实验”记录一直记到停止呼吸,也写了老科学家这份记录在医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语意理解〕
  “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是千千万万为科学事业捐躯的人中的一个。”
  句子用“芝加哥”起首,点明卡尔•施密特是美国的科学家,“血染的实验报告”写于美国的芝加哥。“捐躯”,为崇高的事业牺牲生命。科学事业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事业,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因此是崇高的事业。科学研究总有风险,轻则损财伤身,重则失去生命。历史上伟大的正义的科学家都是敢担风险的人,他们为科学甘愿奉献,不怕牺牲。卡尔•施密特也是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一句话具体勾勒出巨型毒蛇的凶猛形象。3、4、5分句写毒蛇之大,在笼子中盘五六圈儿,说明蛇体很长。蛇的大小与蛇身长短有关,体长则型大,型大则力大,力大则凶猛。第6、7、8分句描绘毒蛇之凶。它被关在笼中也不安分,时刻准备攻击人类。蛇的视力不强,它了解周围情况主要凭长舌。蛇的舌头神经极其敏锐,能准确感知周围物体的性质、大小、远近,为其捕食、进攻作出判断。“不时”,时时,经常不断地。这条笼中的巨蛇,高抬头,频吐舌,正是它判断周围情况的表现,是随时准备进攻的表征。蛇大,毒大,力大,又时刻准备进攻,自然其眼睛给人凶恶的感觉。对蛇凶恶形象的描写,为下文老科学家

www.qpx6.com

蛇咬伤做了铺垫。蛇这样凶恶,自然危险四伏,靠近者随时有被伤的可能。老科学家全然不顾,甚至还拿着它观察,抽蛇血化验,为科研事业他毫无畏惧。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的毒主要在蛇牙。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蛇毒进入血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亡。施密特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疼,四肢麻木时,清楚自己中蛇毒了。
  “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几句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又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作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其意虽未言明,却使人明了,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落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写作特点〕
  1.新颖的文题。
  用短句或词语概括文章内容是拟题的常规方法。本文没有采取这个方法。一方面作者知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种包装,只有有创意,使标题新颖,才能具有吸引读者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文章在赞颂一个出色的科学家,而老科学家临终的行为正是在搞科研,其对被蛇咬后的生理反应的记录正是朴素的科研报告,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科研报告。所以,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比拟的办法去拟定标题。这个标题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巧妙地反映老科学家执著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老科学家的敬服、赞叹与纪念。
  2.曲笔与直笔相互配合。
  这也是作者艺术功力所在。曲笔,委婉地表达;直笔,直白地表达。曲笔与直笔有机相融,文章生动、耐读,也更能强烈地表情达意。比如,第1段,直写卡尔•施密特的功绩,使读者一开篇便对老科学家的贡献有个概括的了解。“67岁的他以生命作为代价,完成了一次特殊实验”,设置了一个悬念,既扣题目,又促人读文。第2段写蛇的凶猛,是曲笔,全段无一个词语直写蛇的凶猛,也没写明它是毒蛇,而是在具体描写蛇的颜色、体长、脑袋、舌头、眼睛中,让读者自己产生蛇是凶猛的毒蛇的认识。文章歌颂老科家至高至上的人品及对人类的贡献,是在通过写老科学家在负伤后超常的表现后让人们自己悟出的。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www.qpx6.com

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情境导入。
  ①播放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②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③齐读这句话。
  ④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情景。
  ⑵精读课文。
  ①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②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③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的最强烈感受是什么?
  ④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⑤指导朗读4、5自然段。
  ⑶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做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呀,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2.积累内化。
  ⑴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⑵完成选择词语填空。
  3.迁移练习。
  ⑴认读生字。
  可以分为形声字和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认字。
  ⑵指导书写。
  指导的重点:一类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博”容易误写成“”;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如“损、惧、肤、燥”等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4.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再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