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教材说明
〔解题〕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结构分析〕
这首诗有四联56个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描绘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红军队伍历经千辛万苦,越过万水千山,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征服雪山草地,最后三军会师的重要场面。整首诗语言紧凑凝练,大气磅礴,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语意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岷山一带的千里雪山草地,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写作特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语言紧凑凝练,大气磅礴,情景交融。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认识课后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弄懂诗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
录音机、《长征》歌曲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回顾前文,导入课题。
前面已经学过了一组有关长征的课文,谈谈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长征不仅在军事斗争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百折不挠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也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前言,了解毛泽东。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小组合作解决。
(3)小组合作,答疑解惑。不懂的词语互相帮助,弄懂意思,再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3教师点拨,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教师要特别指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的历史背景。
金沙水拍云崖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
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夺桥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22个勇士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2)结合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知识,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播放歌曲《长征》,渲染气氛,增加情感体验。
5检查识字。认读课后生字,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
6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结合《长征》诗,结合长征的有关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颂扬长征,汇报你学习了《长征》后的收获。小组合作出一期有关长征的手抄报。
资料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岷山一带既有雪山,又有草地。
〔三军〕指整个红军队伍。
,《七律 长征》教材说明、教学建议
相关分类
教科版语文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