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教科版语文《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教学建议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教学建议

03-16 00:12:49  浏览次数:231次  栏目:教科版语文
标签:教科版语文课件,教科版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教学建议,http://www.qpx6.com

  
  题西林壁
  〔解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著名的散文作家,三人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但就诗而论,以苏轼最优,一般认为他是北宋诗人的代表。此外,他还精通词以及书、画等。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同时他擅书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题”是书的意思,西林,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庐山,又称匡庐。相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结庐隐此而得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中群峰林立,飞瀑流泉,林木葱茏,云海弥漫,集雄奇秀丽于一体,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夏季凉爽宜人,为游览、休养、避暑胜地和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
  《题西林壁》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5月,途经江西九江游览庐山时所作。苏轼在游览中作了不少写景诗。游览结束时,他向庐山西林寺总长老告别,遵嘱在寺的墙上题写了这首诗,并自称“歌咏庐山尽在其中”。由此可知,这首诗是对庐山全貌的整体性题咏。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了庐山千姿百态的面貌。按照诗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庐山千姿百态之景物。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游览庐山的感受与认识。
  〔语意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庐山千姿百态的风貌。横看,正面看。侧,侧面看。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此句的意思是:正面看庐山是连绵不断的岭,侧面看庐山是峻峭耸立的峰。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风貌各不相同。
  诗的前两句是对庐山风景的整体描绘。在简短的一句诗里,诗人透露了全面的观察角度和方位:正面看、侧面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每个字里都负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印象是“各不同”,不同角度的形态是千姿百态的,而具体的例子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得出千姿百态的印象,这是诗人对庐山景象的感性认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句是此诗的神来之笔,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此句的意思是:不能看透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啊!
  在前两句描绘庐山“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印象的基础上,诗人觉得无论再怎样描绘,都不能反映出庐山的真正面貌,所以,就只能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了,启发人们正确认识全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也包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此句也成为人们讽嘲某些社会现象的熟语。
  〔写作特点〕
  1.别具一格的山水诗。
  本诗虽为一首山水诗,但风格却与普通山水诗迥异。一般山水诗大都擅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加上丰富的想象,状物摹形,描绘山水画卷,而本诗却以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山水,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对景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本诗想象丰富,风格豪迈奔放,描述景物、抒情达意均具

www.qpx6.com

特风格,在山水诗中是独树一帜的佳作。
  2.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语言风格。
  本诗语言可谓一字千金,每个字中都会有巨大的信息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前两句仅14个字,即概括出庐山形态的全貌;后两句仍仅14个字,就将一个生活哲理平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语言的高度凝练与概括,表现了诗人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3.写景与议论相结合,发人深思。
  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它不以状物摹形取胜,而以对景物的感悟见奇,将这种感悟概括得极为精辟则更是本诗的不朽之处。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教学建议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教学建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