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相关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05-12 06:05:25  浏览次数:917次  栏目:数学相关
标签:数学题,数学手抄报, 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http://www.qpx6.com
  
  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一、瞄准目标、找出切入点
  任何实验和探究都必须遵循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成长的真理。我们的教学实验更应如此。实验初期我们开展了一次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探讨。并以一线教师从教经历和课改后困惑,作为理论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子课题研究计划。但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也是琐碎的,有些问题的出现又因人而异。为了将工作做细做实,我们专题组各实验教师又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制定出了个人研究计划,就教学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实验和探究,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力争找出这一问题有效学习的优化策略。
  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策略:
  ①每月定期开展两次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方式以课堂为载体,由优秀教师精心准备课例,课堂上为教研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教学亮点,呈现教学中的进步。下课后,教研组成员对本课集体点评,指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之处,找出存在的无效学习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以求合作互助,资源共享。
  ②每月对本月研究情况做一次深刻反思。在反思中,每位教师提出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个具体问题,自己采取的是怎样的措施,收到的效果如何,将实验成果大家一起分享,实验困惑大家一起解决。
  ③月底对每月研究情况认真小结。在小结中总结出本月收获,学习心得。不断总结有效学习的优化策略,逐步推进有效学习的研究过程。
  ④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验进展情况为教师补充一些实用的理论知识,保证教师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提升业务水平,指导教学行为。正是由于我们找准了实际教学这个切入点,始终坚持把实验做细做实的态度,我们的研究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二、追根求源、发现无效“症结”
  有效教学的专业能力并不是体现在学科知识上,而在于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在于教师的反教学的行为,在于达成目标的策略和有效管理诸多方面。
  本课题组成员在经过一系列教学观察、课后反思交流探讨、理论认识之后,找出了一些导致课堂教学失效的问题,只有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打开这些“症结”。
  (1)消极的教学观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教师“适应”了一种教学观,即认为教师就是“园丁”,学生就是园里的“花草”,教师节可以随意“裁剪”和“塑造”.为了将学生塑造成“栋梁”.教师努力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园丁努力“灌溉”,“花草”“寂静无声”“洗耳恭听”。在如今的课堂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有很大的市场,虽然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观念有所转变,课堂上也能给学生一定的动手和发言机会,但重标准答案,以教师个人生活经验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种观念仍没有改变。特别是到了期末复习和升学时,让学生进行拼题训练,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削弱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错误的学生观和质量观
  一是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个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命令式、强迫性和外在权威主义的教学方式。二是教师把原来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变成僵硬的授受模式,再加上没能正确预测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效果,只能采用强制手段加以保障。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维自由。再加上教师重视教学的“眼前效益”,轻视“将来的持久性”,缺乏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益意识。衡量学生时只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与方法”,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准确、不完全时,不但得不到教师的表扬和指导,甚至还会遭到批评和冷眼,受到同学的嘲弄和讥笑。这些都会使学生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逐渐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和“局外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分数高的学生关注多,投入多,分数低的学生受批评,受嘲讽,使学生也自然而然的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自己的优劣,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3)教学方式形式化
  形式化就是只重现象不重本质,只重形式不重实质。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习得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而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不管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一味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学到什么,习得什么却未认真考虑。这种课堂的表面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这样的课堂失却的是教师进行价值引导,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的职责。此外,有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忙这,一会忙那,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在一些合作活动中,学生也只是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你说你的,我忙我的,很少去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没有互相建议,没有归纳总结,没有思维的共振和创造性的碰撞。这样的活动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既要有创新的也该有继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恰当选择和整合。
  三、对症下药、优化学习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学”
  经过本阶段的实验探究和教学反思,我们深刻认识到产生以上无效学习的责任很大部分在于我们教师。教师就象一名“导演”,一堂课的有效性与我们“导演”的教学思想和组织形式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必须要先明确“教谁”这个问题,只有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研究才能顺利开展。
  我们的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我们教学对象必须由“书”向“人”转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是以学生学习目的的实现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前者关注于教师的“教”,后者关注于学生的“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其学习主动性很少能得到发挥。实质上,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发、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而我们教师的任务仅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作好这个“导演”,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还给我们的“演员”——学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的指标。我们的教师必须“高瞻远瞩”,为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考虑,使学生在课堂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
  (2)立足课堂,优化教学方式
  在本期的专题研讨中,我们依照实验方案开展了大量的课堂“实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教师观念正在逐渐转变,语言在努力更新,教学方式也在向合理化、有效化发展。
  在教学时,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确定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探究学习可以采用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活动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开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以下几种情况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合作学习:①探究新知,总结方法时。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边摆边思考每排的个数与长、排数与宽、总个数与面积的关系。小组合作反馈后,再讨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样表示?最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②意见分歧大时进行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时,有时会出现较大的认知冲突,它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大家对问题提出质疑、互相反驳,在这种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养成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③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合作。此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各尽所能,取长补短,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还能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学生活动时,一方面要起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参与,把自己看作小组合作中的一员,到学生中去倾听,去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

[1] [2]  下一页

,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相关文章